太行忠骨照汗青——纪念左权将军殉国82周年暨抗战胜利80周年
编者按:
八十年前,太行山脉的烽火中,左权将军用生命为民族解放写下悲壮一页;八十年后,当胜利的霞光洒满大地,我们回望那段历史,这位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伟大的爱国将领,其英名与业绩仍如清漳河般奔流不息。
他是黄埔骄子,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更是太行烽火中运筹帷幄的“钢铁参谋长”——平型关的硝烟里有他的智谋,百团大战的炮火中见他的担当,20余篇军事论著凝结着他对游击战的深刻洞见。1942年十字岭上的最后冲锋,他用37岁的生命践行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誓言,成为八路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左权将军的生平与业绩,不仅是为了缅怀一位先烈的赤诚,更是为了传承那份“捐躯赴国难”的爱国精神、“运筹帷幄”的担当品格、“军民鱼水”的初心坚守。愿这篇文字,能让更多人读懂:今日的安宁,是无数如左权将军般的英雄,用热血与生命铺就;而他们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民族前行的火炬。
太行忠骨照汗青——纪念左权将军殉国82周年暨抗战胜利80周年
张庆明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左权将军的英名与业绩,如太行山脉般在历史长河中巍然矗立。这位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壮烈的牺牲精神,在民族救亡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以下从四个层次,回望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一、从寒门学子到军事栋梁:淬炼于革命熔炉的成长之路
左权的底色,是苦难中萌发的救国志。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贫苦农家,年少时目睹列强瓜分、民生凋敝,立下“读书救国”之愿。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受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
为精进军事素养,1927年他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研读战略战术与军队建设思想,成为当时党内少有的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视野的军事人才。归国后投身红军建设,从中央苏区到长征路上,历任红军学校教官、军团参谋长等职,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关键战斗,在实战中锤炼出“灵活机动、精准果断”的指挥风格,为日后领导华北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太行烽火中的“钢铁参谋长”:敌后抗战的卓越指挥与理论贡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坐镇华北前线,成为敌后抗战的“智囊”与“利剑”。
1. 实战指挥:从平型关到百团大战的铁血担当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中,他参与制定作战计划,亲赴前线勘察地形,提出“隐蔽接敌、分割围歼”的战术建议,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立下汗马功劳。
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他协助彭德怀统筹全局,不仅参与正太路破袭战、关家垴攻坚战等核心战斗的部署,更在日军反扑时身先士卒——阳曲战斗中左臂中弹,仍带伤指挥部队与敌肉搏,直至击退敌军,展现出“轻伤不下火线”的军人血性。
2. 理论创新:游击战与运动战的深度融合
在艰苦的敌后斗争中,左权结合华北战场实际,撰写《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战术问题》等20余篇军事论文,系统构建了适合敌后战场的战术体系:
提出“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的游击战术原则,指导八路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灵活袭扰;
强调“军事打击与群众动员相结合”,主张通过“华北抗日民军”等组织培养基层军事骨干,将根据地打造成“人民战争的海洋”。这些理论成为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指导,彰显了他“理论联系实战”的军事智慧。
三、十字岭上的最后冲锋:用生命践行的赤子忠诚
1942年5月,日军调集3万重兵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目标直指八路军总部。5月25日,总部机关在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陷入重围,情况危急。
作为副参谋长,左权主动请缨掩护总部突围。他站在十字岭制高点,沉着下达命令:“让机关人员、群众先撤,我来断后!”警卫员多次劝他先行转移,他厉声拒绝:“我是参谋长,岗位在这里!”在日军密集的炮火中,他始终冲在最前面,用驳壳枪还击敌人,指挥队伍向山口转移。当看到最后一批同志即将冲出包围圈时,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左权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
牺牲时,他口袋里还装着两样东西:一份未写完的作战命令,字里行间是对战斗的牵挂;一封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道尽对民族解放的赤诚与对家人的温情。他是八路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用生命诠释了“捐躯赴国难”的誓言。
四、精神永驻:跨越时空的信仰传承
左权将军的牺牲,震动全党全军。毛泽东称他“是一个真正有党性、有远见的军事家”,周恩来赞其“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写下“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挽诗。为纪念他,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这是中国唯一以八路军将领命名的县份,承载着人民对他的永恒铭记。
80载岁月流转,左权精神从未褪色:
是“军事为民”的初心——他常说“我们打仗,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安稳日子”,在根据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帮耕帮种,诠释了军民鱼水深情;
是“勇毅担当”的品格——无论是枪林弹雨中的冲锋,还是理论研究中的深耕,他始终以“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为信念;
是“薪火相传”的力量——今天的左权县,十字岭纪念碑前常年有人献花,将军的故事被写进课本、搬上舞台,激励着后人在脱贫攻坚、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续写忠诚与担当。
回望历史,左权将军与无数先烈用鲜血铺就了民族独立之路;立足当下,他的精神仍是照亮民族复兴的火炬。铭记他的业绩,便是传承那份“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赤诚——这,正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伟大抗战精神最深刻的践行。
《缅怀左权将军》
伏龙芝畔淬兵锋,太行烽火铸精忠。
平型关下筹奇胜,百团旗下建伟功。
十字岭头身殉国,一函残笺意万重。
清漳不息英魂驻,千古丰碑耀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