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粽叶包裹的乡愁
——郝俊凱散文《故乡端午节》深度解读
作者:马守君
陕西作家郝俊凱先生的散文《故乡端午节》,发表在《当代精品文学》(山东卷)2025年第77期上。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陕西礼泉独特的端午民俗画卷。通过"追端午"看麦黄、绑五彩花绳、插艾蒿等充满地域特色的习俗,将节日记忆与农耕文明、家族亲情紧密交织。文中母亲赶制油曲莲馍、父亲黎明采艾的细节尤为动人,展现了传统节俗中蕴含的家族温情与文化传承。文章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温情回望,更将其升华为承载历史、凝聚亲情、彰显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饱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情致敬,对民俗文化传承的珍视与呼唤,在粽香艾影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对《故乡端午节》一文进行深度解读。
一、端午食俗中的文化密码
"蜜枣粽、豆沙粽,鲜见各样肉粽",作者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关中地区独特的端午食俗。不同于南方流行的咸肉粽,礼泉人偏爱甜口的蜜枣粽,这种差异正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生动体现。食物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地域文化的味觉符号。文中提到的"端午吃三样、送三样"——粽子、油糕和绿豆糕,每一味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寓意:粽子纪念屈原,油糕象征圆满,绿豆糕清热消暑。这些食物串联起的是一整套夏季养生智慧和人际交往礼仪。
特别打动我的是作者描述村里人采摘芦苇叶包粽子的场景。泥河沟畔"蒹葭苍苍似汀州"的描写,让人想起《诗经》里的意境,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呼应,展现了民间习俗与古典文学的深层联系。当现代人习惯购买速冻粽子时,作者记忆中的包粽子活动实则是一场全家参与的文化实践——采叶、备料、包裹、蒸煮的每个环节都浸透着亲情互动和生活美学。
二、针线织品的情感重量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节日的手工制品往往承载着最厚重的情感。文中母亲"绣着蛇、蝎、蜈蚣、蜘蛛、癞蛤蟆等五毒图案的红裹头"和"各色香味四溢的香包",不仅是驱邪避疫的护身符,更是一针一线缝进去的母爱。这些物品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们无法用金钱衡量,必须耗费时间与心力亲手制作。当作者回忆外孙们穿上新衣时的欢天喜地,我们感受到的是物质简单时代纯粹的生活喜悦。
现代社会虽然能轻易买到更精美的香包和衣服,但流水线产品永远替代不了手作物品的情感价值。母亲赶在日出前给全家人系花花绳、抹雄黄的细节,展现的是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关爱方式。这些看似迷信的做法,实则是农耕时代人们面对自然无常时建构的心理防线,是长辈保护幼弱的朴素表达。
三、农耕社会的伦理温度
"追端午"、"看忙头"的习俗,展现了传统社会基于农耕周期的人际互动模式。这种在特定时节走亲访友的规矩,构建了一张严密的亲情网络。文中母亲既要给女儿家送节礼,又要回娘家尽孝的身影,正是传统中国妇女在亲属关系中多重角色的缩影。这种看似"忙得不亦乐乎"的生活状态,实则是一种健康的社交忙碌,与现代社会个体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直追到孩子满12岁为止"的习俗。12岁在古代被视为成人的门槛,这种通过特定年龄节点标记生命历程的做法,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成长过程的重视。相比之下,当代社会缺乏这类清晰的成长仪式,导致许多人心理成熟滞后。作者笔下端午节所承载的代际互动、亲戚往来的丰富图景,恰是治疗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淡薄的一剂良药。
四、传统习俗的现代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文中所描述的许多场景已成追忆。泥河沟的芦苇荡可能已被开发,会做油曲莲馍的老人逐渐离去,年轻人不再懂得雄黄的使用方法。这种变迁带来一个根本性问题:当传统习俗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不复存在,其中的文化精髓该如何延续?
作者在文末升华的思考颇具深意——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更是"凝聚民族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这种认识跳出了单纯怀旧的局限,指向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我们不必也不可能完全复原过去的过节方式,但可以从中提炼出关爱家人、敬畏自然、重视社区联结等永恒价值,并以当代形式重新表达。
五、个人记忆与民族魂的交响
《故乡端午节》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记忆。作者对父母劳作的细致描写,对姐弟情谊的温馨回忆,构成了一部微观家庭史。而这部家庭史又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征、礼泉县的历史沿革紧密交织,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端午叙事。这种由小见大、由近及远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在个人化的情感体验中触摸到文化的脉搏。
文章开头引用的唐诗"离家三十五端阳",与作者离乡四十余载的经历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古今游子相似的情感体验,证明了传统文化强大的延续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故乡的眷恋、对亲情的渴望、对根源的追寻,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不变主题。
结语:重建我们的节日
读完《故乡端午节》,不禁思考:在网购粽子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过端午?或许答案不在简单复古,而在于理解传统节日的本质功能——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人际纽带,传承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家庭仪式,比如带孩子认识艾草的功效,给长辈手写祝福卡片,组织社区包粽子比赛。
郝俊凱先生的文字像一盏灯,既照亮了过去的道路,也提示着未来的方向。那些粽叶包裹的不仅是糯米和蜜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记忆;门楣上悬挂的艾草不只驱虫避邪,更标记着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五彩绳系住的不单是手腕,更是代际间无形的感情纽带。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我们文化基因的唤醒剂,是忙碌现代生活中难得的精神栖息地。
当城市里的我们拆开真空包装的粽子时,或许可以暂停片刻,想象一下泥河沟畔的芦苇荡,回味文中母亲烙制的油曲莲馍的香气,感受那穿越时空而来的、最质朴的节日温度。这才是真正的"记住乡愁",这才是活着的传统。
附:故乡端午节
文/郝俊凱
“鹤发垂肩尺许长,
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
却问何方是故乡。”
岁届迟暮之年,每逢仲夏时节,吟诵起唐.殷尧藩的这首《七绝.同州端午》,总会使我这个别离故土、身居它乡40余载的游子,无不沉浸在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对儿时五月端午的深情美好回忆之中……
位于八百里秦川中部、关中平原腹地、周秦汉唐等13朝关辅屏藩、京畿重镇的礼泉县,是生我养我的桑梓故土。它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而得名(1964年改“醴"为“礼”),更以泾水汤汤、九嵕巍巍、昭陵壮美、山川锦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亘古文明,遐迩闻名于世,享誉古今中外。
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是中华民族四大重要传统文化佳节之一。故乡醴泉,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地,自然也有其独特的端午节风俗。其节名,在醴泉自古以来被称为" 五月端午”。因正值农历5月麦黄收割、三夏大忙、龙口夺食之际。
“追端午”、“看忙头”,也叫“看麦黄”,就成为故乡端午节最主要的风习节俗之一。每年端午节到来之际,做子女的一定要带上端午礼品回家看望父母,祝福双亲端午快乐、四季安康,帮助清扫屋内屋外,让父母清爽度夏。作为外公、外婆或舅舅、妗子的,要去出嫁的女儿家追节。一是去给外孙、外孙女或外甥、外甥女送节日礼物,看望孩子们,而且要一直追到孩子满12岁为止。据传说,这是因为在古代,认为孩子年过12岁就已经长大成人了。二是看女儿家的麦黄了没有、收麦打碾的准备工作做的怎样、要不要帮忙等,以视对女儿家夏收的关怀。忙后,也就是“三夏”结束后,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带上孩子们、带上丰收后的喜悦,提上准备好的礼品,回娘家看“忙罢”,回报父母、感谢兄嫂的关心和照顾。
所以,年年到此时节,我总觉得母亲就成了全家最忙碌的人,简直忙的不亦乐乎!她既要给大姐、二姐家的几个小外孙送去自已亲手烙的又香又脆、美观漂亮、成双成对的白吉硬面油曲莲馍;送上绣着蛇、蝎、蜈蚣、蜘蛛、癞蛤蟆等五毒图案的红裹头(肚兜)和孩子们过夏穿的花衣服,还有各色香味四溢的香包、花花绳。几个外孙、外孙女穿着外婆送去的红裹头、新衣裳,双手戴着外婆做的花花绳、油曲莲,个个欢天喜地,人人兴高采烈,真不逊于过大年。 接着,母亲还要同父亲一起,带上哥哥或我,提上装滿刚刚做好的蜜枣粽子、油糕、绿豆糕和刚从家里老杏树上摘下的麦黄大杏的沉重大笼,步行到距家10里之外的娘家,给外爷外婆“看忙头”,帮助打扫屋里屋外。每每返回时,太阳多已偏西。
绑“五彩花花绳”,涂枺“雄黄”,是故乡端午的又一特色节俗。 花花绳,是用五种颜色丝线拧制而成的。据传说,早在汉代礼泉与毗邻的乾州就有了此种习俗。它源于古代的五行观念,取五色以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包括抹涂雄黄,均必须在日出前进行,若日出之后做这一切就无任何效果和意义。
因之,每年端午一大早,母亲都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亲手将她早已做好的五彩花花绳,细心地分别系在全家大小人的脖颈、双手腕、双脚腕上,并给每人的鼻孔、耳孔、眉心搽涂雄黄避邪。最后,再涂枺在幼小妹妹的屁股眼上,传说是为了防止蜈蚣、蚊子等小虫子。并且,母亲还一再叮咛嘱咐:“花花绳要一直戴到`六月六’,再剪下来丢到水里冲走,把百病也就冲走了”。她还说,若花花绳无意间松开丢落了,就是疾病离你而去了,也是个好兆头!
门窗上插挂艾蒿,是故乡礼泉乃至关中、陕南、陕北端午节的一道别具民俗意义的风习景观。 传说,艾叶有祛病避灾的功效,能驱邪恶、祛疫疾,还能保护家庭幸福吉安。中医学讲,每年仲夏的端午时节,正是艾蒿成熟、味道浓烈、药性最好的时令,采之入药可防病治病,但必须要在天将破晓时,采割带着夜露的新鲜艾蒿,否则就没有祛病防灾的功效。
所以,每年端午这一天,父亲总是天不亮就拿着铁镰,背着背笼,从村南泥河沟畔采割回布滿露水的艾蒿,赶在旭日东升之前,一株一株的插挂在我家院子大门、后门和每个房子的门窗楣两侧,以避邪和防护家院安宁。
佩戴香包,不仅有避邪驱瘟之意,更成为故乡端午节一种靓丽的襟头点缀之美。端午前,村村户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各种彩色花布、绸缎缝制或刺绣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精心挑选的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香草和药材,系在衣襟,挂于庭堂,既清香四溢,又美观漂亮。
每年的春夏之交,母亲就提早到县城去选购作香包的布料和香料,回后抽空赶作香包,总怕端午这天不能应时给我们兄弟姐妹及外孙们携在上衣的纽扣上,防病避邪祛灾。
粽子、油糕及绿豆糕,当属故乡端午节的三大代表性美食及礼品。就全国而言,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虽然不是陕西关中一带的端午节习俗,且本域又不种或少种水稻。但人们还是会外购粳米、豆沙、红枣等填料,采摘芦苇叶包制粽子,或外买一些粽子,并定会给家人特别是孩子讲说屈原的爱国故事。
我们村坐落在礼泉县城北的天然湿地--泥河沟北畔。5月天,整个河川数十里“蒹葭苍苍似汀州”,芦苇荡里陏葱的宽叶最适宜包粽子。故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夏摘芦叶包粽子的习惯。而且,自制的粽子更不落普遍和俗套,以三角宽粽为主,多为蜜枣粽、豆沙粽,鲜见各样肉粽,尤以蜜枣粽最受欢迊。除此,家家端午节的早餐、“看忙”走亲戚的礼品,都少不了粽子、油糕和绿豆糕。听父母亲讲,端午吃三样、送三样,既取火、消炎、清心,又香甜爽口,更寓意吉祥。
故乡礼泉的五月端午,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美食餐饮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的缩影及重要组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微观和组成部分,具有极富关中腹地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鲜明特征,又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它清晰地承载、记录着礼泉民众,祖辈数千年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文化实践;积淀着“天降甘露”之地,数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民俗节习内涵。它也同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端午节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大节,它不只是一种普通的民间节俗,更是一种见证中国古代爱国精神,凝聚民族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展现中国人民和睦友善、勇敢坚韧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 通过端午节,我们不仅能够记住乡愁,回顾历史,传承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能够体验到亲人团聚,友情交融,阖家幸福的和谐及温暖;更能切身感受到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的伟力。因之,务必世代相传,赓续传承,让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历久弥新,永不磨灭,永放光彩。
作者简介:马守君,礼泉县烟霞镇人,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亲自指导和培养的硕士二百多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骨干教师和语文名师。出版著作、发表核心论文、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若干。《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第二届“白鹭杯”金笔作家金笔诗人文学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