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盛夏记忆之四
我们村的菜园子
李召新
炎炎夏日,麦茬子里长出了嫩绿的玉米苗。那弱小的苗子在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下,都打着焉儿,低着脑袋。棉花颗上刚开出的花,就好像是一双双小手,伸在叶子的外边,等待着雨水的滋润。庄稼人盼雨心切,顾不上天热。人们忙着锄地,防止土地的干裂,保住地里那点可怜的水份。
中午时分,地上的地表温度早已超过了四十度,路边上那块花岗石做的村碑热得烫手。如果把一个打开的鸡蛋倒在上面,一定会煲熟的。不管玉米还是棉花,都耷拉下了脑袋。村里的大喇叭里一个劲地在喊着:“社员同志们,社员同志们,今天的温度已达到39度。请社员同志们回家休息,以防中暑。”就这样,还有人在地里拔草呢!
然而,村东南却是不一样的风景:这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里人来人往、喜气洋洋。这里就是村东南角我们村紧邻的两个生产队的菜园子。黄瓜架上的黄瓜还顶着金黄色的小花;长长的豆角像姑娘的辫子一样又细又长;紫色的茄子,一个个如同孩子的大脑袋,圆圆的,格外喜人。井台通往菜畦的小水沟里还湿乎乎的。顺着这小水沟往前走,就找到了刚刚浇完水的韭菜地了。三十几亩地的菜园子,因为有水,瓜菜们长得都格外精神,与周围的农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知是因为我们村的土质好,还是大队领导高明,我们村的生产经营在全县可是很有名的。因为没分自留地,社员们心甘情愿地听从队里的安排。这块菜园子就成了大家的菜篮子,也成了乡亲们最受欢迎的地方。就这一条任他哪个村办得到?国家规定: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可以拿出百分之五的土地,作为农民自我调节种菜或着杂粮的土地,以户为单位,经营权归农户自己。周围村的自留地搞得热火朝天,风生水起,成了农民的救命稻草。可我们村里却悄无声息。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咱们村没有自留地?”父亲说:“咱们村有一个大菜园呀!只要社员没意见,还是集体种好呀!不用操心,不用投入,不用起早贪黑呀。还有,关键是大家信得过。”是呀,自我记事起到生产责任制,我们村就没有过自留地,你说怪不怪?
两个菜园子就隔着一条沟,菜园子的大小,是根据队里的人口数来决定的。且经过了上级的严格丈量批复。每个生产队派两位老人负责管理。队上根据每家每户的人口和劳动力情况,分给一定数量的菜票,用来购买象黄瓜、西红柿、辣椒一类的高档菜。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拿着菜票到菜园里购买,丰俭自选。那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不用到集上买菜。拿上菜票,提上篮子,到菜园子里走一遭就解决了。只要家里来了亲戚,奶奶准让我去菜园子,你问为什么?这里还有个故事哩!四爷爷是菜园子里的园长,六十多岁了。他可是出了名的倔老头。小孩子们都怕他。可是,他勤快,懂行,种的菜不仅产量高,品相好,很少有虫害。只是他脾气有点倔,不大喜欢跟人开玩笑。对想占集体便宜的人,理都不理。可他还有个特点,喜欢爱读书的孩子。我虽然不是天才少年,可我热爱学习呀。所以,每次见到我,他都竖起大拇指:“好孩子,好好学,给咱老李家争口气。”这样一来,我就愿意去菜园子买菜了。可眼看着黄瓜架上一根根绿油油顶花带刺儿的嫩黄瓜,我的口水都快出来了。我忍不住赞叹到:“四爷爷,你真厉害。到集上走一圈,也买不到像咱菜园里这样的菜。”老人家微微一笑,找了一个架下的弯弯黄瓜妞给我:“吃吧,送你的,不要票。”我拿着那个小黄瓜,再看看携着的篮子里的大黄瓜,心里美滋滋的。嘴里嘟囔着“小黄瓜,你是四爷爷送给我的。”直到回到家,我也没舍得吃一口。
菜园子里也种少量的瓜果。白色的脆瓜,黄色的面瓜,都是产量较高的品种。像青蛙的皮肤一样的花里白甜瓜,特别甜。可就是产量低。因为种得少,是必须严格按票买的。
“分菜了,一队上分菜了!”村里传来一阵招呼声。
“今天菜园里分菜,别忘了领菜去。”“忘不了!明天入伏,队上肯定要分菜的。”棉花地里,一群婶子大娘们议论着。
有规律可循的是,不出一天、甚至是当天,二队保准也分菜。赶上过节,两个队都分菜。菜园子里会根据菜的长势情况和节气,给大家分菜。这些菜,不记账,不要票。眼看着太阳偏西了,四爷爷就组织来菜园帮工的人,把准备好的菜按照每家的人口数过称,分成大小不等的份儿,三口人的,四口人的,六口人的······摆放在井台旁,一堆堆的,等待着认领。人们来了,自觉按照家里的人口数去找自己的菜堆。放到筐里,喊上一声“四大爷,记上,我拿走了。”“老爷爷,我是李守道家的孩子,俺拿了!”分的菜,大部分是产量高的大陆菜。如韭菜、茴香,茄子、冬瓜······五月十三要包包子,当然要分韭菜,鲜嫩的韭菜,放上过年留下来的腊肉,当然鲜香无比,别提多好吃了。要说分的最多的,还是白萝卜、大白菜。为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些菜要按照“人七劳三”来分。到时候,生产队会组织人手收菜、分菜。
我们村的菜园子,一个绿色的世界,一个让周围村眼馋的地方。在那个省吃俭用的年代,让大家的饭桌上有了断不了的新鲜菜品。可为啥我们村里的菜园子种得那么好呢?这里还真有个窍门,那就是队里一切向菜园子倾斜,要人有人,要肥有肥,要水有水。所以,天再旱,菜园子里的水不断。老支书说:大家放弃了种自留地的权利,我们就必须把菜园子搞好,让大家有菜吃。从这里我看懂了:这哪是在种菜,分明是在种一颗爱呀!就这样,菜园子成了家家受益的福利园!
青青的菜,绿绿的园,家家户户的大菜篮。菠菜汤,南瓜饭,老老少少都喜欢。没有后顾之忧的乡亲们,只想着出满勤、干满点,好好干。盼着队里的粮棉丰收年底家里有个好收入。哪有心思去考虑自留地自己种呀?就这样,一种现象发生了:前大庄的菜园胜过十里八村的自留地,前大庄的人均分配没法比。上级来人总结经验得到的信息是:“这个村的地好”“这个村没有自留地。”“这个村的支书是个和事老。”也许,这些理由都有道理,可真正的经验是什么?也许与这大菜园对人们的关爱有关吧。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