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洁
偶尔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有写桐乡濮院的一段文字,那些描述里,濮院像一位蒙着面纱的佳人,有着说不出的神秘与美好,叫人心生好奇。初夏时节,正好我们从宁波返盐城,要路过桐乡,规划好行走路线后,便开车直赴濮院古镇,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探寻其中的美好。
车行至濮院附近,一座气度不凡的高大牌楼便映入眼帘。牌楼下半身四个粗大的圆形柱子稳稳地立着,每个立柱一前一后用长长的木头支撑,约三分之一高度区间还装饰着精美的石雕,显得古朴又沧桑。立柱上方,仿古建筑屋顶凌空高悬,屋脊雕龙,檐牙高啄,居中主体部分稍高,下方一块长方形匾额上,“嘉禾巨镇”四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牌楼背面,“声闻四邦”四个大字与之呼应,彰显着它昔日的辉煌与霸气。看到这牌楼,我对濮院的期待又多了几分,车停入车场后,便迫不及待地购票走进它。
走进景区,首先来到一个开阔大厅,墙上几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景点风光、时尚走秀、产品发布等广告,现代的时尚元素与古镇的古朴在这里奇妙地融合,让人耳目一新。检票口过后,一片开阔的水域出现在眼前,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偶尔一阵微风吹过,荡起层层波澜,恰似一幅巨大的青纱被轻轻拂动。俯身看向水中,清澈见底,数米深的水底都能直视无碍,这水的清澈程度,是我在其他水乡古镇从未见过的,唯有山中清泉可与之媲美。
沿着河道前行,发现这里河道纵横,蜿蜒曲折,流水盈盈,波光粼粼,两岸时见似瀑布般垂挂的灌木,修长茂密,充满野趣。有河必有桥,景区里横跨于河流之上的桥梁众多,形态各异,十分精美。印象最深的当属北廊桥,它位于入口右前方,是一座三孔石拱桥。从桥的侧翼岸边斜望过去,桥下水面宽阔,碧波荡漾,三个弧形石孔,主孔高大巍峨,副孔小巧相依,桥身结实稳固,水道畅通无阻。桥面上三间木结构坡顶廊房,与下面三个石孔相互映衬,一高两低,十分匀称和谐。站在桥上,凭栏远眺,整个古镇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桥卧波,美不胜收,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除了北廊桥,我还走过了多座精致美观的单孔小型石拱桥,有的桥面是台阶式,充满古朴韵味;更多的是便于老幼行走的缓坡式,贴心又实用。在绿树掩映的支流小溪上,还有架梁桥、亭桥、木桥、竹桥等,结构形制材质多样,每一座桥都像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散发着自己的魅力。虽然时间有限,只能远远眺望这些桥,但仅仅是匆匆一瞥,也让我领略到了它们的独特风采。
让我陶醉的,还有濮院的树。在一幢木结构的民宿旁边,树枝上挂着一簇又一簇的橙色果子,非常繁密,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我拿起手机扫描了一下,识物结果是枇杷,看起来十分诱人。院子里的石榴树,从围墙中探出高高的树冠,生机勃发,浓密的绿叶丛中,开满鲜红似火的石榴花,红绿相间,艳丽妖娆,风姿绰约。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我和先生眉宇绽放,步态轻盈,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我更是兴致高昂,不时驻足拍照,想要把眼前的美丽景色永远留住。
濮院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也十分悠久。这里之所以叫濮院,是因为南宋的一位濮姓驸马濮凤,厌倦了官场的纷争,举家迁居至此。濮凤乐善好施,广结善缘,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定居,村落逐渐繁荣,后宋理宗便赐名为“濮院”。在濮商会馆展厅,我了解到濮氏家族的诸多事迹。他们修建楼阁、廊宇,疏浚河道,修桥铺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兴建义塾,仗义疏财,令人敬佩。在这里,我还纠正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认知错误。以前一直以为“bó”绸衫是用“薄绸”做的衣衫,来到濮院才知道,原来“bó”绸是濮院生产的绸,叫“濮绸”,它号称“天下第一绸”,濮院也因“日出万匹绸”被誉为“嘉禾一巨镇”,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濮院丝绸业的源远流长。我把这个发现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先生说我真是行万里路长万个见识,我说这就是行万里路犹如读万卷书。对濮院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更深地认识。
与许多旅游胜地一样,濮院也有寺庙。站在福善寺前,仰望气势雄伟的庙宇,一种庄严之感油然而生。寺庙以“福善”为名,寓意着祈福给善良的人。寺庙周围的两棵银杏,树龄达890多年,一棵枝叶繁密,细腻婉约,像是雌性;另一棵枝叶稀疏,粗犷豪放,像是雄性。银杏树是和恐龙同时代的绿色植物,被称作活化石,象征着长寿。古寺与古树相互映衬,传递出“好人一生平安”的祝福,也体现了劝人向善的价值导向。看到这一切,我不禁联想到在濮商会馆展厅看到的义商事迹,濮院的商业文化倡导善行义举,摒弃“无商不奸”,正是这种健康的商业文化,曾经促进了濮院的繁荣,即便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半天的时光转瞬即逝,我还来不及游遍整个景区,许多地方都只是匆匆而过。沿途看到的多家特色小吃,还没来得及品尝;经过游船码头,也未能体验泛舟之乐。但这短暂的游览,已经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我期待着下次在春暖花开、桃红柳绿之时,能花一天时间,与家人再来濮院,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深入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感受它更多的美好。
作者简介:
丁洁,曾经的文艺青年。写作、画画都是为了让生活色彩斑斓些,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