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师大老校区)
7月19日,对我们一家人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所以永生不忘。
1986年的7月19日,我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去了红土庙邮局。刚进门,一位跟我很熟的工作人员就冲我喊,“卢老师,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说着,把一个牛皮纸信封交给了我。当我接过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北师大)函授本科录取通知书的一瞬间,我激动的手发抖。
上世纪八十年代应该是人人激情勃发、追求上进的年代,教师队伍里都在争取进修的机会。那时,能考上东北师大的本科函授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儿。当年,东北师大在辽宁只招60名学员,而到辽阳参加考试的有700多人,等于十多人才取一个。所以,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晚上还小酌一下,以示庆贺。
三年里,寒暑假便去参加面授。虽然是函授生,但第一次走进东北师大校园,也很有一种神圣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东北师大对函授教育非常重视,授课老师都是中文系知名教授,聆听大师讲课,那才叫个解渴受教。而且,东北师范大学的函授教材编得也好,至今我还保留着,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还有一条最重要,就是考试那是相当地严格,每次都有一些人过不了关,要老老实实地补考。所以,三年下来可以说收获满满。那几年,同为教师的妻子全力支持我学习,家务活儿不让我干,还没上小学的女儿看我拿着一个大本本在院子里嘟嘟囔囔背题,也拿起一本书看。
1989年暑期到长春东北师大校本部参加毕业考试时,妻子和女儿也随我一同前往。妻子一走进东北师范大学大门,就情不自禁地说,“太好了!我也要考东北师大的本科函授。回身又对女儿说,将来你也考这个大学。”女儿撅着小嘴巴说,“考”。
一向要强的妻子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1990年考上了东北师大历史系本科函授。那时,我们已调入铁岭,而当时铁岭历史系就考上三个人,其中还有一个半路退学了。她,很有当学生干部的命,在读中学时就是学生干部,考上东北师大本科函授又当了东北三省历史系函授班的班长。
函授三年,她没少吃苦。一年寒假,面授地点选在黑龙江鹤岗。接到通知后,她自己买了粗毛线,勾织了一个很厚的帽子。出发时,穿得鼓鼓囊囊的,那时我们住在铁岭种畜场(现为铁岭经济开发区)殷屯分场,到铁岭车站很远。我送她到车站,看着火车远去,心里还挺惦记的。用她的话说,三年的苦没白吃,真学到了东西,感觉知识提高了好大一截,在后来的历史教学中得心应手,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成绩,顺利拿到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东北师大净月校区,女儿在这里就读)
一次面授在校本部,她把女儿带去了。因为她是班长,跟辅导员何老师联系较多,相处得很好,何老师还把她们娘俩请到家里。何老师当时就建议说,女孩子只要文化课不错,如果学个艺术,考上东北师大还是有希望的。我们相信了何老师的话,在女儿上高中后,选学了美术,最后以文化课和艺术加试的优异成绩考进了东北师大美术学院,毕业后成了大学教师。
我们一家人也算成了东北师大的校友,一张录取通知书,也成就了我们一家人。因此,7月19日是我们家转运的日子,值得永远记住。
2025年7月19日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