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057

初住“马场”大澡堂
王安来
朋友,你去过976厂宿舍区“马场”吗?那里曾承载了多少976厂军工人的青春梦啊!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北向的一座小桥,桥的南端建起一个澡堂。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但据说,此堂一直未被启用。其次看到的就是职工二食堂。可你别说,就是这座澡堂,留下了我人生旅途中,在976厂工作的第一个青春印记。

1981年6月21日,由山东省军工局独自承办、培养的第一届技校学子毕业了。一大早,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的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停在了军工技校(楼德技校)宿舍前,开车的司机师傅姓祝,叫祝兆武(这是后来知道的)。他一声令下:“去一厂的同学请装车。”我们钳工班班主任祝寿爱老师也随声喊道:“分到一厂的同学请赶紧装车。”随后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肩上扛的、手里拎的,大包小包,一个小时左右,分配到一厂的14名同学的行李全部装车完毕。哈哈,你不要以为我们学生没有“大件”、家具啥乱七八糟的,还是装了满满的一卡车呢!可是人坐在哪里?只能坐在物件空当,或干脆坐在行李包上。祝师傅激情澎湃的一声:“启程!”油门一踩,抛下了一路尘土,出校门,经新汶,过莱芜,奔沂源……这样一路颠簸着,一口气来到了沂源县土门公社黄崖村后的976厂车库大院。车停稳,司机祝师傅只说了声:“到了!”随后大家下车。只见过来一位1米68左右,皮肤微黑的三十五、六岁模样的大哥——黄领导,此人是劳资科科员黄福友(后来便是劳资科科长),算是来接待我们的吧。他带领我们来到一食堂,打了15份饭菜,和我们一起在餐厅中央,围成一圈,席地而坐,算是吃了午饭。饭毕,又上车,一路北上,弯弯曲曲,伴着一路飞扬的尘土,我们终于抵达文章开头的地方——976厂“马场”宿舍。卸车、搬行李。男左女右(意思是男生住左边男澡堂,女生住右边女澡堂)。就这样,把我们安顿好后,黄领导也随车离开了。
此时,我们一边向宿舍(大澡堂)里搬着行李,一边在心里打着鼓。每个人的脸上挂着疑云,心里七上八下的。这哪里像是宿舍啊!——就住这?——就这般待遇?——住澡堂?男澡堂除了最里边有个约20平米大的浴水池,既没有床,也没有床板,更没有席子!只有一张张凌乱不整的大排椅!唉,我们只好把两只椅子对靠着,展开褥子,铺开被子,就连挂蚊帐的地方也没有,这就是我们的床铺,这就是我们的宿舍。如此这般,便开始了我们毕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自此,也就开启了我人生的工作旅途!这是我在大山里的军工生涯的第一站,即所谓的单身生活。工作——生活——休息,亦即车间——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循环往复,我们就这样往复循环、夜以继日的工作着,生活着……
尽管我们住的宿舍(大澡堂)比较简陋,但我们还是比较开心。由于我们是刚毕业的学生,所以单纯、率真、没有杂念,可塑性较强,素质较高,所以服从指数就相对较高。三年军工技校培养出的吃苦精神和工作技能,那是叫一个倍儿棒!记得我们到厂后的第二天早上八点,劳资科领导黄师傅就来颁布分配方向:车工班的叶庆瑶、潘广洲、韩宪杰、王玲、王红玉和磨工班的王新传、安佰香同学到201车间;钳工班的王安来、赵淑红、张善柱、刘相宾、弥秀珍同学到203车间;磨工班的朱丽梅、徐军二名同学到104车间。我们各奔岗位,就位入岗,从此,我们也就融入到了976厂如火如荼的大会战的洪流之中。
尽管我们住在宿舍(大澡堂)的时间比较短,仅有三个月左右。但我们十四名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就此开始的。在校期间,各班同学基本上互不来往,各自为政,各学各的专业。而在此吃住一起,一来二去的也便成了好兄弟、好姊妹!忆往昔,幸福的一幕幕在脑海浮现恍如昨日:
场景一:每天劳作下班归来后,我们每人拿个小板凳,门口一坐,手捧一书(书是从“马场”图书馆里借的),尽情徜徉在小说故事情节之中,其乐融融,陶醉其中。
场景二:工人师傅们下班后,工装整齐,人流如潮。在1981-1982年间,976厂干部职工总数量达到历史最高。你看,一到下班时间,从三号洞口涌出,到二食堂,到“西伯利亚”,到“夹皮沟”,人流无不路经此地,甚是一道亮丽风景。若不出来欣赏一番,实属憾事!
场景三:空气清新,周边环境怡人,青山绿水,茂林修竹。低头,曲水流觞潺潺悦耳,小桥下的溪流清澈见底、鱼虾跳跃;抬头,松柏郁郁葱葱,峰峦叠嶂(峰中有崮,崮中有峰,峰崮相连,这是沂蒙山区独一无二的地理风貌);侧耳,是工人师傅们的欢歌笑语;正听,不远处车间机器轰鸣……
某天,徐妈妈不约而至,她是来看望儿子的。她的到来给我们的寒舍带来了温暖!瞬间,整个宿舍热闹了许多,并且感觉房间也宽敞了起来。尤其是她还从大老远的日照海边给儿子带来了海鲜——日照大螃蟹,并分享给我们。当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暖流从胃一直流淌到心里,以至于激动得连感谢的话都说不出来。时光飞逝,已过去近四十年的光景,徐妈妈那慈祥和蔼的面容,和她那高大的身影至今还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她就是我的好兄弟磨工班徐军同学的妈妈。听闻她现已90多岁的高龄,身体依旧硬朗。抽时间我定去看望她老人家。在此,先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光阴荏苒,一转眼39年弹指一挥间。但976厂“马场宿舍”,不!“马场”大澡堂的影子,还有徐妈妈的高大形象还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976厂一瞥
忽然,从不远处大二的教室里飘来了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此声悦耳,随风传送,传得很远,很远……

作者简介:
王安来,男,中共党员。1978年考入山东军工技工学校,1981年分配至山东第一机械厂203车间,钳工;1987年至2002年在山东第一机械厂教育科,钳工工艺老师,班主任;2002年至2005年在山东第一机械厂政工部,政工师;2005年至今在日照航海技术学校,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钳工工艺老师,书法老师。

作者书法作品之一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