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认知星航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晨光刚爬上窗棂,指尖已习惯性划过手机屏幕——这是无数现代人的日常。算法早已等候在信息流的起点,为老年人推送着“子女不孝”的极端案例,为女性打包好“婚姻博弈”的焦虑套餐,给青少年投喂着猎奇刺激的短视频……这些定向推送的“精神快餐”,正以温柔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认知:老年人在“养老焦虑”的茧房里加固对亲情的偏见,女性在“独立即强势”的叙事中扭曲对自我的认知,青少年在碎片化的娱乐里模糊了是非的边界。大数据时代的认知星航,正是从直面这些具体的迷失开始——我们既要警惕算法编织的认知囚笼,也要在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中,为思想找到稳健的航向。
一、数据浪潮中的认知图景:便利与迷失的共生
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我们既触碰到了人类文明最湍急的信息河流,也可能踏入算法精心挖掘的认知陷阱。大数据的价值本应是拓展认知的疆域,却在定向推送的逻辑中,呈现出两面性:
- 认知的平权与异化:一个高原牧民能通过卫星数据预判风雪,这是技术带来的认知平权;但同时,他的父母可能正被“保健品骗局”的定向推送包围,在虚假信息中加深对现代医学的偏见。技术打破了知识的地域壁垒,却也让特定群体沦为算法收割注意力的猎物。
- 连接的便捷与割裂: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接触多元文化,这本是认知破壁的好事;可算法总根据性别标签推送“女性必须经济独立到冷酷”“男性必须成功到偏执”的极端观点,让本应互补的性别认知,在定向推送中变成对立的战壕。
- 传统的激活与扭曲:非遗技艺通过短视频重焕生机,这是传统在数据时代的新生;但算法偏爱将孝道简化为“无条件顺从”的狗血剧情,将民俗异化为“封建糟粕”的猎奇展示,让老年人在“传统不可变”的极端言论里固步自封,让年轻人在“传统即落后”的片面观点中全盘否定。
这些具体的迷失,恰是认知星航必须避开的暗礁——定向推送正在用“个性化”消解“可能性”,用“舒适区”替代“成长区”,最终让不同群体在各自的信息茧房里,将片面认知发酵成“真理”。
二、算法茧房的负面浸染:从个体认知到社会共识的侵蚀
定向推送的底层逻辑,是“预测偏好并强化偏好”,这种机制对认知的侵蚀,既体现在个体思维的僵化,也蔓延至社会共识的撕裂:
老年人的信息流里,“养老防儿”“医院都是坑”的内容反复出现,久而久之,他们对子女的信任被焦虑稀释,对现代医疗的认知被偏见扭曲。有位老人曾坦言:“刷多了那些视频,看儿子给我买的保健品都像掺了假。”这种被算法放大的猜忌,正在磨损亲情中最珍贵的默契。
女性的推送栏里,“婚姻是战场”“示弱就是输”的毒鸡汤层出不穷。一位职场妈妈说:“总刷到‘独立女性不能靠男人’,搞得我连让丈夫搭把手带孩子都觉得丢人。”算法用极端的“独立叙事”,替代了对女性多元价值的探讨,让“强势”成了唯一的标杆。
青少年的手机屏幕上,暴力、低俗的短视频总能精准推送。有老师发现:“孩子们聊的话题越来越同质化,那些短视频里的梗张口就来,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读一本完整的书。”算法用即时快感驯化着好奇心,让深度思考的能力在碎片化娱乐中逐渐退化。
更隐蔽的危害,是创新思维的窒息。当设计师只看到“爆款模板”的推送,当程序员只接收“主流技术”的信息,当学者只浏览“权威观点”的文章,跨领域的灵感便无从迸发。就像一位创业者感慨:“我以为在找新点子,其实只是在重复别人验证过的路。”定向推送正在将认知压缩成一条狭窄的单行道,让创新沦为“复制粘贴”的游戏。
三、认知星航的破局之道:在警惕与平衡中校准航向
破解定向推送的困局,不是否定大数据的价值,而是要建立一套与算法共处的“认知星规”,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成长而非异化:
个体层面:建立“算法免疫力”
老年人可以刻意搜索“科学养老”“代际沟通技巧”,主动打破“焦虑茧房”;女性不妨关注“多元女性叙事”,理解温柔与坚韧本可共存;青少年要学会设置“屏幕时间锁”,把刷手机的时间分给书籍与运动。就像一位阿姨说的:“现在我不光看养老视频,还学年轻人拍抖音记录生活,眼界宽多了。”主动“喂养”算法不同的内容,才能让认知的星空保持辽阔。
平台层面:植入“人文导航系统”
技术企业应在算法中加入“认知平衡器”:当用户连续接收极端观点时,自动推送理性分析;当青少年浏览低俗内容时,弹出科普或艺术推荐;为老年人的信息流里,既保留养生知识,也增加“代际暖心故事”。让算法从“流量猎手”变成“认知园丁”,守护信息生态的多样性。
社会层面:筑牢“认知防波堤”
社区可以组织“数字反哺”活动,让年轻人教老人辨别虚假信息;学校应开设“媒介素养课”,教孩子看穿算法的套路;媒体则要多传播“非极端”的真实叙事——比如既讲女性独立的重要,也讲亲密关系中相互依赖的温暖。这些社会努力,能为个体认知搭建一道抵御异化的屏障。
结语:让星光照亮认知的航程
大数据时代的认知星航,终极目标不是逃离技术,而是在算法的星云中保持清醒:既不被定向推送的偏见裹挟,也不被传统的僵化束缚;既能享受数据带来的便利,也能守护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老年人能在科学养老与传统孝道中找到平衡,当女性能在多元价值中定义自我,当青少年能在信息海洋中辨别航向——这时,大数据才真正成为文明的助推器,而非认知的囚笼。就像航海家既需要罗盘指引方向,也需要警惕海市蜃楼的迷惑,我们的认知星航,也应在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守护下,驶向更辽阔的思想海域。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