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者的文字
作者:张华
文章之道,向来如此。人们先是看文章,后来便只看作者的名头了。这倒也不足为奇,因为名头这东西,挂在文章前面,如同招牌之于店铺,使人一见便知深浅。
然而今日之世,却又有些不同。那招牌固然还在,看客们却渐渐学会了绕过招牌,直取货色。这变化来得悄然,却也不无道理。名头大者,未必篇篇锦绣;无名小卒,倒时常有惊人之笔。看客们眼睛雪亮,久而久之,便不再为虚名所惑了。
我见过许多"著名作家",其文不过尔尔,排比句堆砌,典故乱用,读来令人昏昏欲睡。偏生他们的名字印得老大,仿佛那名字本身便是文章的一部分。编辑们大约以为,读者见了这名头,便会肃然起敬,连平庸的文字也当作佳肴咽下。这法子从前或许有效,如今却未必了。
也有那等无名作者,文字清通,见解独到,却因缺少头衔,被埋没在报刊一角。然而金子终会发光,好文章自有人识。我曾见一篇谈市井生活的短文,作者署名"路人甲",写得真切动人,后来竟被众人传抄,比那些头衔吓人的大块文章流传更广。
头衔这东西,不过是身外之物。文章好坏,原不在作者是谁,而在字里行间有无真性情、真见识。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却常"人掩其文"。一个人的履历再辉煌,若笔下无物,也不过是空壳一具。
现在的读者,眼睛毒得很。他们不再轻易为虚名所动,而是径直看向文字本身。一篇好文章,即便署名为"某",也会被发掘出来;一篇劣文,哪怕作者头顶光环,也难逃被弃如敝屣的命运。这倒是好事,因为文章本就不该靠头衔撑腰。
写作一事,说到底,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直接对话。名头、头衔、资历,不过是些嘈杂的背景音。真正的交流,发生在白纸黑字之间。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性情、见识、品格,这才是文章之道的根本。
我常想,若将古今名篇一律隐去作者姓名,单看文字,不知有多少"大家"会原形毕露,又有多少无名之作会脱颖而出。文章的好坏,原不该系于署名的那几个字。
而今读者渐明此理,实在是文坛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