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永存
—— 参观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侧记
文 / 王辉成
虽然40多年前,我在师范读书时,在肥城生活过 3 年,但来到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还是第一次。 2025年6 月 28 日,当我远远地看到由杨得志题名的“陆房战斗纪念碑”时,比我晚四级的师弟孙松波和我班的班长张文秀早已等候在纪念馆前。临近 “七一” 建党纪念日,恰逢有单位来此开展党建活动,我们便跟在队伍后面,边听讲解员介绍边参观,铭记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讲解员的声音混着初夏的蝉鸣漫过来,那些黑白照片里的硝烟、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日记,忽然就活了过来。
纪念馆序厅里,一尊青铜群雕瞬间攫住我的目光:八路军战士们依托山石掩体,有的举枪瞄准,有的挥刀冲锋,眼神里燃烧着不屈的火焰。“这里的每一块展板都在诉说当年的激战,” 讲解员说。
讲解员指着雕像旁的部队序列图介绍:“说起八路军,不得不提 115 师,这支由原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十五军团改编而来的部队,无疑是八路军中的主力师。而 115 师所辖的 343 旅,更是主力中的精锐,其前身为原红一方面军。343 旅的旅长,正是陈光!”

在 “挥师入鲁” 展区,泛黄的历史照片记录着峥嵘岁月。一张陈光骑马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红军长征抵达延安后,林彪调任红军大学校长,陈光接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陈光出任 115 师 343 旅旅长。作为 115 师的核心力量,343 旅在平型关战役中表现卓越,一举歼灭日军 1000 余人。仅仅 5 天后,陈光又提议发起广阳战役,再次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消灭日军近千人。林彪意外负伤后,返回延安治疗,陈光被八路军总部任命为 115 师代师长,与政治委员罗荣桓一起率部奔赴山东,致力于创建鲁西南、鲁中抗日根据地,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来到 “陆房被围” 展区,灯光骤然暗下来,电子沙盘正模拟着 1939 年 5 月 11 日的战场态势。这是一个注定被铭记的日子 —— 一一五师师部、六八六团、中共鲁西区委、泰西特委及津浦支队共 3000 余人(其中战斗部队仅 2000 多人),在肥城东南的陆房一带陷入日军 5000 余人的重重包围,形势岌岌可危。
陆房地区三面环山,一面是丘陵,宛如一个天然的口袋,陆房村就位于小盆地中央,距离日军尾高龟藏司令官的指挥部演马庄仅 10 公里,危险如影随形。日军兵分九路,如鬼魅般悄然逼近,实施了出其不意的包围。当时一一五师师部及直属部队仅有一千多人,面对如此绝境,陈光临危不乱,冷静指挥部队迅速收缩兵力,果断放弃外围大部分阵地,集中力量抢占两侧的肥猪山、岈山和东凤凰山高地。玻璃柜里的电报原件上,“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待天黑突围” 的字迹依然清晰有力。
在“浴血奋战” 展厅,实景复原的战场让人仿佛置身枪林弹雨。昏暗的光线下,仿真战士依托临时工事阻击敌人,耳边传来阵阵枪炮声的环绕音效。
情况十万火急时,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紧急召来六八六团团长张仁初,严肃命令道:“张仁初,你不是向来能征善战吗?现在部队交给你,必须守到天黑!”
蜡像中的张仁初紧握拳头,旁边的扩音器传来激昂的动员声 —— 那是根据史料还原的讲话:“我们是历经无数考验的部队,两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点困难算什么!我们一定要坚守阵地,坚持到天黑,哪怕打到只剩一人一枪,也要保卫师部,保护地方领导的安全!” 政委刘西元的声音紧随其后:“我们六八六团是主力部队,不是第一次和鬼子打交道了。平型关咱们打过歼灭战,义阳镇阻击时,我们一个连就掩护过友军撤退!同志们,共产党员们!挺起胸膛来,打垮敌人的包围!”
从墙上的兵力对比图可以看到,此次包围陆房的日伪军多达 8000 多人,其中日军 5000 余名,且配备重炮等精良武器。战斗一打响,陆房便被硝烟笼罩,炮声震耳欲聋。陆房战斗属于遭遇战,部队根本来不及构筑工事。
张仁初亲率六八六团一营、二营,在东南面的肥猪山、岈山和磨盘岭一线全力阻击正面进攻的敌人。他亲临一营坚守的肥猪山主阵地,掌控预备队,一旦鬼子冲上来,便立即组织反冲锋,将敌人狠狠压下去。
山头上,战士们用刺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一名腿部负伤的战士正用步枪支撑着身体继续射击。“战斗至最激烈时,张仁初手持大刀,身先士卒,与战士们一同砍杀冲上来的鬼子兵,其英勇无畏的身姿成为战场上的一面旗帜。” 讲解员的声音有些哽咽,“打到下午,日军再次调集重兵,孤注一掷地全力进攻制高点肥猪山。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张仁初带领六八六团战士们毫不退缩,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硬是将鬼子死死挡在山下。一整天,他们打退敌人 9 次疯狂冲锋,成功坚守到夜幕降临。”
转过拐角,“暗夜突围” 展区的灯光变得幽蓝。讲解员指着一组动态地图说:“这是八路军成立以来,115 师经历的最惊险、最被动的一次血战。八路军指战员依托山地地形,顽强阻击日军,战斗持续整整一天。夜幕降临后,鬼子停止攻击,战场上暂时恢复平静,但危险并未解除。此时,张仁初率六八六团在 22 时肩负起掩护师部和地方党政机关突围的重任。”
地面的投影正模拟着突围路线,无数光点沿着山间小径缓缓移动。“部队在夜色掩护下,小心翼翼地行动,利用鬼子不敢夜战的弱点,悄悄跳出日军包围圈。” 我俯身细看投影中起伏的地形,仿佛能听见当年的脚步声。
“战士们屏气敛息,沿着山间小路摸索前进,队伍中偶尔传来武器碰撞的轻微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讲解员指着展柜里一双磨破的草鞋说,“月光洒在战士们坚毅的脸庞上,映照着他们坚定的眼神,那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突围的信心。沿途,战士们相互扶持,受伤的同志咬紧牙关,不发出一丝痛苦的呻吟,生怕惊动敌人。他们穿越茂密的树林,趟过潺潺的溪流,向着安全的方向稳步前行。”
在 “胜利曙光” 展厅,一组数据展板格外醒目:陆房突围血战中,八路军重创日军第 24 师团,击毙日军联队长植田大佐,共毙伤敌军 1300 多人;八路军自身伤亡 300 余人,丢失不少辎重装备,骡马几乎损失殆尽。

第二天清晨,日军以为胜券在握,开始向肥猪山和陆房村猛烈炮击。然而,当他们气势汹汹地冲进村里时,却惊愕地发现这里已空无一人。他们万万想不到,一一五师师部已在距此六七十里的无盐村安然宿营。
参观接近尾声时,我们站在 “历史回响” 展区的题词墙前。“陆房突围战中,八路军 115 师 3000 余人被日军 5000 余人合围于山东肥城陆房村。” 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深沉的感慨,“敌众我寡,被围困在村庄与山野之间,没人确切知道能否成功突围。但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战术,以劣势兵力成功突围,并取得 1:4 的敌我伤亡比,这场战役因此被赞誉为‘现代战争突围战的典范’。其战术价值甚至被认为超过平型关大捷,他们面对的可是日军精锐野战部队而非后勤部队。”
讲解员指着蒋介石给朱德总司令的贺电复印件说:“陆房突围的胜利,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不仅保卫了 115 师领导机关和地方党委的安全,使这些重要力量得以保存,为后续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保障;还让国民党实际上承认了 115 师入鲁的合法地位,为八路军在山东地区开展抗日活动创造了更有利的政治环境。更为关键的是,这次胜利极大鼓舞了山东地区广大军民的抗日信心,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为我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山东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使山东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支点。”
走出纪念馆后,我们来到了旁边的烈士陵园。陈光将军和178名无名烈士长眠在此,英魂永存。沿着石板路往山上走,远远便望见一片整齐的墓碑,在暮色中透着肃穆。陆房突围让六八六团声名远扬,蒋介石给朱德总司令发贺电称:“殊堪嘉慰!”可此刻站在陵园里,那些赫赫战功都化作了一块块墓碑。
陈光将军和夫人史瑞楚的墓矗立在陵园东北角,灰色的花岗岩墓碑前面,“陈光同志略历”记载着他生前为革命立下的赫赫战功。站在墓前,我们能想象出当年他在肥猪山上指挥作战时的从容镇定,也能体会到他看着战士们冲锋陷阵时的复杂心绪。
陵园外的山路上,一枚松果静静卧在青苔间,像是被夕阳遗忘的星辰。我俯身拾起,指腹抚过它鳞片状的纹路 —— 这山间的精灵,七十余年来始终守着这片土地。当年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山林里穿梭作战,如今松果年复一年从青褐转成深棕,坠落在曾浸染热血的泥土里,就像那些不屈的精神,早已化作山脉的肌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握紧松果的刹那,指尖传来沉甸甸的坠感,我明白,那是历史的年轮在掌心流转,是无数年轻的生命凝结成的永恒重量。

作者简介:王辉成,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优秀语文教师,山东省传统文化骨干教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北京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情报员,“齐鲁壹点”个人号、微信公众号“玫城文学”主编。文章发表于《语言文字报》《山东教育报》《齐鲁晚报》《山东教育》《时代文学》《中华文学》《青年文学家》《精短小说》《广东文学》《今古传奇》《海淀文艺》《三角洲》《速读》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