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赋
作 者:张从安
主持人:浩泽
文学总监:阿紫.海纳
音频总监:冷雪.安然
执行部长:张明 冷雪 武立群
执行总编:玫 瑰
《洛阳赋》
若夫乾坤毓秀,造化钟灵,必有名都胜境,以载千秋之风华,彰万古之文明。洛阳者,正此神奥之地也。
尝闻:
太微垂象,紫极凝精。五土奠中州之脉,八风汇神都之枢。雒水环珪璧而东注,嵩丘负斗杓以北拱。星分角亢,应文命导川之域;地接函崤,镇姬公测影之墟。是以铜驼暮雨,犹闻禹王息壤;金谷晓岚,尚带武皇冕旒。
溯其肇基夏邑,定鼎商郊。周公营洛,测土圭以明晷度;老子传经,化青牛而隐函关。龙门凿而伊阙开,河图出则雒龟献。秦时雒阳守宫,瓦当犹篆小篆;汉季太学残础,隶柱尚镌熹平。更有杨衒之笔摹伽蓝,张衡仪窥璇玑。千佛岩中,魏碑瘗北邙之月;天津桥上,隋堤锁运河之涛。
至若洛邑风华,冠绝寰宇。阊阖门前,铜驼对峙九朝雪;明堂基下,石渠深藏三代霜。太傅谈经,白虎观中舌战列宿;左思作赋,三都纸贵价重五都。班昭续史,绢帛泣红蚕女泪;蔡邕焦桐,琴台遗响建安魂。更兼建章夜宴,曹植醉赋清平调;天枢晓瞰,神都新刊大周文。
观其百代风流,千祀代谢。杨广堤柳,系龙舟而未朽;乐天池园,放鹤履而长存。金墉城头,司马昭戈沉霜锷;上阳宫里,上官仪笔裂谏章。狄公案牍烛烧夜,欧子石经墨染晨。邵子梅花数演河洛,二程伊川理贯天人。碧血长凝程门雪,孤忠永镇景室山。
嗟乎!雒社丘墟,王气难寻故垒;鼎湖云散,霸图终付逝川。然则神都之魂不灭,中州之脉永昌。邙山旧冢,尚托精魄证春秋;洛浦新蕖,犹绽生机承雨露。今临此境,抚残碑而思鼎革;陟彼高冈,眺长河以鉴兴亡。遂援北斗为觞,倾泻星汉作醴:祈炎黄之祚永固,愿河洛之文长存!
注:本赋创新点在于“三代时空并置法”:
1. 考古层积:青铜爵(夏)瓦当(秦)熹平石经(汉)魏碑(北魏)天枢(唐)。
2. 人文交响:周公(礼)·老子(道)·班昭(史)·蔡邕(艺)·二程(理)形成儒学脉络。
3. 天地对应:北斗(铜驼)(方位呼应) 洛水(运河)(水系沿革) 天津桥(星汉)(意象叠印) 全篇以《水经注》笔法重构城市记忆,规避传统京都赋“述沿革-状景物-颂圣德”模式,代之以“地质构造-文明层累-精神永生”三进阶体系,每段暗嵌《周易》卦象(如“艮为山”“坎为水”),真正达成地理形胜与文化基因的骈俪对仗。
这篇《洛阳赋》堪称一篇文采斐然、构思精妙的骈俪体佳作,通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壮丽与沧桑。以下是对这篇赋的详细诠释分析:
开篇:
如果天地间有灵秀之气,大自然赋予了神奇的魅力,那么必定会有名城胜地,承载着千年的辉煌,彰显着永恒的文明。而洛阳,正是这样一座神奇而奥妙的地方。
地理环境
天空中的星辰垂照,北极星凝聚着精华。洛阳地处中原,五方土地汇聚于此,八方之风在这里交汇。洛水环绕着这座城,向东流去;嵩山背靠着北斗七星,向北拱卫。这里的星空与古代文命导川的区域相呼应,地理位置又与周公测影的地方相连。因此,铜驼暮雨中,还能听到大禹治水的传说;金谷晓岚中,似乎还带着汉武帝的威严气息。
历史沿革
追溯洛阳的历史,它起源于夏朝的都邑,商朝时也曾在此定都。周公旦在此营建洛邑,通过土圭测量日影来确定方位;老子在此传授《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去,隐入函谷关。龙门山被开凿出伊阙,黄河中出现河图,洛水中献出神龟。秦朝时,洛阳的宫殿里,瓦当上还篆刻着小篆;汉朝末年,太学的残垣断壁上,石柱上还镌刻着熹平石经。更有杨衒之用笔描绘佛寺的壮丽,张衡通过浑天仪观察天象。在千佛岩中,北魏的碑刻埋在北邙山的月光下;天津桥上,隋朝的堤坝锁住了运河的波涛。
文化盛景
洛阳的繁华,冠绝天下。在阊阖门前,铜驼对峙,见证了九朝的风雪;在明堂的基座下,石渠深藏,记录了三代的岁月。太傅在白虎观中讲解经典,与群星争辉;左思作《三都赋》,使得洛阳纸贵,价值连城。班昭续写《汉书》,绢帛上留下了红蚕女的泪水;蔡邕的焦桐琴,在琴台上留下了建安风骨的余音。还有建章宫的夜宴,曹植醉酒后写下清平调;天枢在清晨俯瞰,神都新刻的碑文记录了大周的文采。
历史变迁
历经百代的风流人物,千年的代谢兴衰。隋炀帝杨广的堤岸柳树,系着龙舟,依然屹立不倒;白居易的池园,放鹤的足迹,永远留存。金墉城头,司马昭的战戈沉入霜雪;上阳宫里,上官仪的谏章被撕裂。狄仁杰在案牍前烛光通明,欧阳修的石经被墨汁染黑。邵雍用梅花数推演河洛的奥秘,二程在伊川阐述天人合一的理学。程门立雪的碧血长凝,孤忠永镇景室山。
感慨与展望
唉!洛阳的社稷已经荒废,王气难以在旧日的堡垒中寻觅;鼎湖的云烟散去,霸业的宏图最终付诸东流。然而,神都的灵魂并未消亡,中州的脉络永远昌盛。邙山的旧坟,依然寄托着精魂,见证着春秋的更替;洛水的新荷,依然绽放着生机,承接着雨露的滋润。如今来到这里,抚摸着残破的石碑,思考着历史的变革;登上高冈,眺望长河,鉴赏兴亡的变迁。于是,以北斗星为酒杯,倾泻银河的美酒:祈愿炎黄的福运永远稳固,希望河洛的文化长存不朽!
1、主题与立意:
主题鲜明:以洛阳为描写对象,贯穿古今,展现了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与变迁。
立意高远:通过对洛阳的描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不朽精神,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
结构与层次:
篇章布局合理:全篇分为多个段落,分别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展开,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三代时空并置法”创新:将考古层积、人文交响、天地对应三个维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结构,避免了传统京都赋的单一模式,使文章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2、内容与细节:
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考古层积:从夏代的青铜爵到唐代的天枢,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古迹,展现了洛阳的历史积淀。
人文交响:通过周公、老子、班昭、蔡邕、二程等历史人物,串联起儒学脉络,体现了洛阳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天地对应: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如北斗与铜驼、洛水与运河、天津桥与星汉等,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叠印。
3、 细节描写生动:
自然景观:如“太微垂象,紫极凝精”“五土奠中州之脉,八风汇神都之枢”等,展现了洛阳的地理形胜。
人文景观:如“铜驼暮雨,犹闻禹王息壤;金谷晓岚,尚带武皇冕旒”“左思作赋,三都纸贵价重五都”等,生动地描绘了洛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典故。
4、语言与修辞
骈俪对仗工整:全篇采用骈俪体,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用典巧妙:大量运用典故,如“周公营洛”“老子传经”“杨衒之笔摹伽蓝”等,既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意象丰富:通过“铜驼”“金谷”“洛水”“邙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古朴、厚重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5、艺术特色
“地质构造-文明层累-精神永生”三进阶体系: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文章不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叙述上,更深入到对文化精神的挖掘,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周易》卦象的运用:每段暗嵌《周易》卦象,如“艮为山”“坎为水”,使文章在形式上更加严谨,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6、情感与思想
对历史的敬畏:通过对洛阳历史的追溯,表达了对先辈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对文化的传承:强调了洛阳作为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呼吁人们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
对未来的期许:以“祈炎黄之祚永固,愿河洛之文长存”结尾,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
总结:
这篇《洛阳赋》是一篇兼具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美感的骈俪体佳作。作者通过独特的“三代时空并置法”和“地质构造-文明层累-精神永生”三进阶体系,展现了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壮丽与沧桑,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文章语言优美,用典巧妙,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堪称骈俪体赋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