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3.煮一壶天真的滚烫
文/林水火(福建)
有人从浮云下来
乘坐缥缈的天梯亮相夏日的梦幻
孤独在独处中萌芽
一些事关紧要的知了
忽略了局外喧嚣
吞吐的词汇被寻常的日子摁住
视同雕像的安静
从纷杂的土壤里植根
平仄躯体里悬崖与沟谷的起伏
煮一壶天真的滚烫
冲淡半杯记忆浑浊之后的缠绵
倾空了的杯握在时间的掌心
倒入过滤了的大海
纯静的涛声牵手洁白涟漪
朝圣背后深蓝
烧开的寂寞拥抱水上花开

这首《煮一壶天真的滚烫》是一首充满意象张力与情感纵深的诗,它以轻盈的笔触勾连现实与幻境,在孤独与喧嚣、浑浊与纯净的拉扯中,完成了一场对 “本真” 的温柔朝圣。
一、意象:用 “滚烫” 的具象,包裹抽象的灵魂
诗人对意象的处理极具创造性,尤其擅长将抽象的情感与精神状态 “物化”,赋予其可触、可感的温度与形态:
“煮一壶天真的滚烫” 是全诗的核心意象。“天真” 本是无形的精神特质,诗人却用 “煮” 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作,搭配 “滚烫” 的温度感,让它从缥缈变得扎实 —— 仿佛天真不是易碎的泡沫,而是能在火上翻腾、可倒入杯中温热人心的存在。
类似的转化还有 “烧开的寂寞”:“寂寞” 本是冷寂的,但 “烧开” 赋予它沸腾的热度,让它从被动的孤独,变成主动 “拥抱水上花开” 的力量,完成了从负面情绪到积极能量的蜕变。
其他意象如 “缥缈的天梯”“过滤了的大海”“洁白涟漪”,则构建了一个介于现实与幻境之间的空间:天梯连接云端与夏日,大海经过 “过滤” 褪去浑浊,这些意象既空灵又带着净化感,为 “天真” 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二、情感:从 “独处的孤独” 到 “寂寞的开花”,完成一场温柔的突围
诗歌的情感线索是层层递进的,从最初的内敛、压抑,走向最终的舒展与升华:
开篇 “孤独在独处中萌芽”“词汇被寻常的日子摁住”,写出了一种被日常规训的压抑:孤独是静默生长的,表达欲被生活 “摁住”,如同 “雕像的安静”—— 看似静止,实则在 “纷杂的土壤” 里暗自发根,积蓄力量。
中间 “煮一壶天真的滚烫 / 冲淡半杯记忆浑浊之后的缠绵”,是情感的转折点:用 “天真” 的纯粹对抗 “记忆的浑浊”,用 “滚烫” 的热度消解过往的 “缠绵”(或许是纠缠、沉重的回忆),这是一种主动的净化,带着对本真的渴望。
结尾 “倾空了的杯”“纯净的涛声”“朝圣背后深蓝”,则将情感推向升华:清空过往的容器(杯)被时间托举,倒入 “过滤的大海”,最终在 “深蓝” 的本真面前,“烧开的寂寞” 不再是孤独,而是与 “水上花开” 相拥的美好 —— 寂寞被转化为孕育美好的温床,完成了对孤独的温柔突围。
三、语言:在 “平仄” 与 “日常” 间,藏着诗性的呼吸
诗人的语言既有古典的韵律感,又有现代的张力:
“平仄躯体里悬崖与沟谷的起伏” 一句尤为巧妙:“平仄” 既指向诗歌的格律,暗合 “诗” 的身份;又以 “躯体” 为喻,将诗歌(或人的精神)比作有起伏的地貌 ——“悬崖” 是险峻的冲突,“沟谷” 是深邃的沉淀,暗写情感与思想的丰富层次。
日常词汇与诗意表达的碰撞也很精彩:“摁住”“倾空”“倒入”“过滤” 都是极普通的动作,却被用来处理 “词汇”“记忆”“寂寞” 等抽象事物,让诗意从生活的肌理中自然流淌,不显得刻意。
总结:这是一首 “向内生长” 的诗
全诗以 “天真” 为核心,从云端的幻境切入,落脚于对内心本真的回归。它不回避孤独与日常的压抑,却用 “煮”“烧开”“过滤” 等充满生命力的动作,将这些沉重转化为生长的养分。最终,“天真” 不再是幼稚的代名词,而是历经浑浊后仍能保持的纯粹;“寂寞” 也不再是负面的标签,而是能拥抱花开的温柔力量。
读这首诗,像看一场缓慢的煮沸:起初是冷水般的平静,慢慢升温,直到 “滚烫” 时,所有的杂质沉淀,露出底下最清澈的本真 —— 那是诗人写给生活的,一封带着温度的情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