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
作者:冯中华
日尽千山赤,
云开染一新。
知了和人意,
共醉是黄昏。
乙巳年六月廿一
## 墨骨禅心:冯中华国画艺术的当代性灵叩问
观冯中华作画,犹如观看一场静默的仪式。他提笔凝神的状态,让人想起古人所谓"澄怀味象"的境界。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他的艺术像一剂解毒剂,让我们重新体验观看的专注与沉思的愉悦。冯中华的国画艺术之所以能够超越地域与时代的限制,触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正是因为它触及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表达。这种探索没有终点,正如冯中华自己所说:"每一幅画都是开始,而非结束。"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他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或许应该是一场回归本质的旅程。
黄昏美景自古就引发不少骚人墨客诸多感叹,也留下的诸多千古绝唱,比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又比如: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还有当代的:
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这些名句,或以景言志,或借景抒情……但专心描述黄昏本身美丽的诗句并不多!
《 黄昏 》
冯中华
乙巳年六月廿一
日尽千山赤,
云开染一新。
知了和人意,
共醉是黄昏。
冯中华这首诗,既融入了古人的诗意,又丰富了黄昏的色彩。也许因为他是画家,对色彩的敏感超过一般人!
一句“日尽千山赤”,让读者眼前一亮,并且有了炽烈的温度感!落日余晖使观者看到了千山尽燃的辉煌!然而这还不够,再往高处看,原来天空的云朵也被感召,他们尽可能飘近那辉煌之处,以便能让自己也染上这炽烈的色彩!云开之处的蓝天,也同时被染成新的颜色……作者观察得仔细,描述得生动,这也是画家纯粹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想象之中,冯老师是常年外出采风写生的,理应经常能看到这样美丽的黄昏画面!忽有所悟:这可能是画家心中的黄昏吧?
知了和人意
这句很有妙味!作者首先通过蝉声,告诉读者这美景的时节是夏天,但作者不用蝉鸣,而巧用知了,即:“蝉”也与人同心,知道当下景色极美!并为这美景高声唱和!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出尾句的感慨:
共醉是黄昏
正因为有了知了的和应,读者才会明白这共醉何来?
想到这里,忽然觉得,这是画家在阐释自己心中这盛夏的黄昏美景!也许还是一边画,一边在解释[呲牙][呲牙]我甚至进一步想象到的是:画家写下这诗句时,面对的其实是这现代化城市的黄昏,那有什么关系呢?也许在冯老师眼里,这鳞次栉比的城市,只是另外一种千山万壑而已[强][强]
心有所感,笔有所出!这黄昏诗,让人另有一番共情……
二零二五年七月十六日
于广州
诗评作者简介:姓名潘明!笔名:咫尺天涯!广东省广州市人!祖籍广东宝安!1962年生!原广东电视台记者、编辑!作家、评论家、诗人、围棋、武术等等,他有若干作品发表于省内外各地各刊。
作者简介
冯中华,当代实力派青年书画家,1978年生于肇庆,居广州,字留白、号神笔,诗书画印习一体,磨笔三十秋,写尽山川名城,横扫千层纸,留下中华名,“墨劈千仞立风骨,笔凿万山蕴乾坤”。从三岁习画,毕业美术学院,研究中国水墨山水画研究班。曾经在珠海市、中山市等地后调职上海市任职 艺术总监,曾出席两岸将军习马会"中华之光、两岸一家亲"担任绘画与交流工作,现任广州市职工书画协会会员,广州市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冯中华艺术馆馆长等职务。参加书画艺术大展屡次获奖。创作作品,《中华好河山》、《白日千山百人图》、《高山雾影江上图》、《白雲山下上河图》、《雲海千山苍松图》、《春风得意好江南图》等等被国家、文化、商人、画界文人、专业大收藏家等等收藏。
(图文供稿:冯中华)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