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飞《红楼晓旭辞》登上加拿大国家电视台 获文学界好评
燕飞创作的《红楼晓旭辞》是一首纪念传奇人物陈晓旭的古体长诗,于今年5月13日陈晓旭60周岁冥诞发表于《中国诗歌网》,后被《天津文学艺术网》《华文网》等转载。近日登上加拿大国家电视台诗歌朗诵会舞台。广获海内外文学界好评。
近日,燕飞与几位专业朗诵艺术家们一起登上加拿大国家电视台诗歌朗诵会舞台,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红楼晓旭辞》。朗诵结束时,加拿大国家电视台台长爱德华先生与诗人燕大侠握手和拥抱,对舞台表现赞不绝口。爱德华先生认为,此诗是对中国诗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此朗诵诗韵悠长,声动四海。精准拿捏人类情感脉搏,以声韵传递诗心。
朗诵视频在各平台播出后,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通过连线与采访,收集整理了一些作家,诗人及文学界知名人士对《红楼晓旭辞》的观感与评价。
中国《诗刊》主编李少君认为,燕飞的《红楼晓旭辞》以诗笔构建了一个奇特的艺术镜像,在这里,陈晓旭与林黛玉彼此凝视,相互映照,最终合二为一。陈晓旭一直被认为是林黛玉的最佳扮演者,完全把人生融入了角色,命运也因此戏剧性地展开。陈晓旭之后,虽有众多黛玉形象再现,但观众始终觉得"隔"着一层,究其根本,是因为缺少了那种灵魂层面的认同与契合。燕飞的这首诗,是对一位演员最高的礼赞,也是对艺术本质的阐释。
海南作家协会主席梅国云指出,燕飞一曲《红楼晓旭辞》,非徒悼红颜,实乃一曲生命与文化的磅礴挽歌。此诗如长河奔涌,裹挟着南海的热浪、多伦多的春雪、太虚幻境的仙霭,将晓旭的生命轨迹与黛玉的艺术精魂熔铸一炉。那“一颦一笑摄痴魂”的戏梦风华,那“商海浮沉聚万金”的尘世跌宕,直至“佛灯影里青丝落”的彻悟寂灭。笔触所及,岂止个人际遇?分明是时代浪潮拍打个体礁石的回响,是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生命叩问。
著名作家晓剑是这样评价的:燕飞的《红楼晓旭辞》以古体诗为骨,以真情为魂,将陈晓旭的人生轨迹与《红楼梦》的意境交织,成就一曲深情挽歌。诗歌开篇从红楼剧组南海相聚切入,“一曲葬花惊四座,书中黛玉降人间”,既点出陈晓旭饰演黛玉的经典,又暗合其与角色的宿命联结。随后回溯与晓旭的交往,“伯牙子期再世缘”以知音喻友情,凸显二人因诗结缘的精神共鸣,而“绛珠仙草本天栽”则将晓旭比作绛珠仙草,既呼应黛玉身份,又暗喻其诗意与悲情的一生。诗中对晓旭人生转折的刻画尤为动人:从鞍山少女的诗才初显,到试戏被王导发掘;从荧屏黛玉的风靡,到商海浮沉的蜕变,再到病骨支离后的出家,“佛灯影里青丝落”道尽命运无常。结尾“天界有了陈晓旭,人间再无黛玉魂”以决绝之语收束,既肯定其对黛玉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又满含对逝者的痛惜,余韵悠长。全诗依循唐韵,平仄协调,用典自然,将个人记忆、角色命运与时代背景熔铸一炉,既是对友人的深情缅怀,亦是对“人生如梦”的哲思,让读者在诗行间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知音之谊与生命感慨。
《香港文艺》副总编辑、北京市朝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海蒂则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燕飞的《红楼晓旭辞》与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清朝吴伟业的《圆圆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所同者,皆是以香艳华丽笔调写真实传奇女性经历的叙事诗;所异者,白乐天和吴梅村只以叙事者身份作诗,而诗人燕大侠除了以婉约辞藻叙事,还以剧情人物角色进入诗歌情节。
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岩波读燕飞《红楼晓旭辞》有感:燕飞的新作《红楼晓旭辞》言简意赅,内涵宏大。在随机设韵的行文中,把想说的话演绎得酣畅淋漓。半是颂词,半是挽歌;半是往事追溯,半是人间感叹;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撩拨到读者的痛点。引人无尽的思考和回味。这里有一点点“马克思的句式”,盖因巨作《红楼梦》之于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实乃“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因此成为当时的禁书,却因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传之久远。陈晓旭在电视剧中成功再现了女主人公林黛玉,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难能可贵;燕大侠以此种形式纪念她,字字唤归,声声啼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加中作协副主席庞进是这样评价的:燕飞先生的长诗《红楼晓旭辞》,如一曲穿越时空的挽歌,在古典韵律的河床上激荡起关于永恒与易逝的深沉回响。诗中纵横交织的,是陈晓旭饰演林黛玉这一经典形象的艺术光芒,以及她如流星般短暂而耀眼的一生。全诗以“琼岛金秋热浪排”的盛景开篇,恍若命运舞台徐徐拉开帷幕。初晤的舞台之上,“一曲葬花惊四座”,诗笔骤然凝练,陈晓旭与林黛玉灵魂相契的艺术瞬间被定格为永恒,从此“书中黛玉降人间”。艺术之璀璨与生命之易逝的永恒母题,由此在诗行中悄然埋下伏笔。
加中作协理事,诗人珏敏如此评价《红楼晓旭辞》:诗笔如椽,写尽晓旭与黛玉的魂魄相依,浑然一体。叙事流转,情感沉郁,将一段传奇人生与荧屏经典交织,令人动容。“人间再无黛玉魂”,道尽世间多少深情和怅惘,余韵悠长!
《红楼晓旭辞》的创作,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打磨。燕飞感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炎凉。人生如梦,一切皆是过眼云烟。这便是执着的人生。为了读者更方便阅读《红楼晓旭辞》,作者燕飞又为此诗加了词句注释。
附:《红楼晓旭辞》全诗及词句注释。
琼岛金秋热浪排,红楼剧组下南海。
周雷曼菱来相邀,大侠晓旭会舞台⑴。
天涯十月诗意漫,海角楼头夜初寒⑵。
一曲葬花惊四座,书中黛玉降人间。
九十年代金海岸,知音偶遇两相欢;
吾与颦卿聊何书?一百女人在海南⑶。
伯牙子期再世缘,高山流水两诗仙⑷。
红楼一梦惊寰宇,回首前尘语嫣然。
绛珠仙草本天栽,谪向人间泪满腮⑸。
鞍山少女初咏絮,春风笔底暗香来⑹。
陈女晓旭擅诗行,素笺淡墨隐锋芒。
偶投片语试戏妆,王导扶林识孤芳⑺。
太虚黛玉谪世尘,幻境名剧演前身⑻。
梦里三年几人问,播出半载天下闻⑼。
戏台乍现潇湘影,一颦一笑摄痴魂。
大观园锁春三月,红楼梦里葬花人。
旭别海南回京都,燕寄飞鸿两地书⑽;
惺惺相惜为文友,常常顾念意踌躇。
迟日帝京再相见,对酒当歌面对面;
执子之手笑江湖,诗意青春也浪漫。
霓裳卸罢且转身,商海浮沉聚万金⑾。
五粮春酒浇块垒,黄金台筑累病根⑿。
祸福寿夭旦夕间,病骨支离袈裟悬。
佛灯影里青丝落,木鱼声断旧尘缘⒀。
知音零落三万里,天朝北美相见难。
残稿飘零寄相思,夜夜清辉照月寒。
荧屏犹映芙蓉面,诗稿尚在香魂散。
忽闻东方传悲音,一缕青烟返太真⒁。
晓旭驾鹤去天堂,亿万粉丝哭断肠。
大侠海外长叹息,数年忘怀总悲伤!
君不见,
世人空叹林妹妹,谁识仙缘债未焚?
天界有了陈晓旭,人间再无黛玉魂!
一代玉女照汗青,蛇年梦语往生文⒂。
他年若续石头记,燕飞奇缘写故人⒃!
词句注释
⑴ 周雷曼菱来相邀,大侠晓旭会舞台。周雷,指87版《红楼梦》编剧周雷。曼菱,指著名作家张曼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周雷和张曼菱在海南创办影视公司。大侠晓旭,指作家燕飞(亦名燕大侠)和陈晓旭。
⑵天涯十月诗意漫,海角楼头夜初寒。上下句对偶“天涯海角”,此处代指海南;其次,“天涯十月”此处也指《天涯》《十月》等文学杂志。
⑶吾与颦卿聊何书?一百女人在海南。颦卿,名著《红楼梦》里林黛玉字颦儿,亦称颦卿,此处代指陈晓旭。《一百女人在海南》是作家燕飞闯海早期在各报连载的纪实文学作品,与后来燕飞发表于《十月》文学杂志的《海南无梦》有传承关系。
⑷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喻知音难觅的意思。伯牙子期相关成语故事里,主人翁俞伯牙与钟子期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伯牙代表作乃《高山流水》也。
⑸绛珠仙草本天栽,谪向人间泪满腮。绛珠仙草,《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乃绛珠草转世,此句诗则喻陈晓旭乃林黛玉转世之说。
⑹鞍山少女初咏絮,春风笔底暗香来。陈晓旭籍贯辽宁鞍山,幼时即会写诗,有14岁时创作的一首小诗《咏絮》流传于世。
⑺偶投片语试戏妆,王导扶林识孤芳。当初《红楼梦》剧组全国招演员,陈晓旭应征,把自己的小诗《咏絮》写在照片的背面寄给剧组,导演王扶林慧眼识珠,拍板让她演林黛玉一角。
⑻太虚黛玉谪世尘,幻境名剧演前身。太虚幻境,《红楼梦》典故。晓旭演黛玉,此诗句再喻陈晓旭乃林黛玉转世之说。
⑼梦里三年几人问,播出半载天下闻。指电视剧《红楼梦》拍了大约三年,热播后不到半年全民皆知。梦里三年,也指陈晓旭等人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梦里三年》。
⑽旭别海南回京都,燕寄飞鸿两地书。此句指陈晓旭告别海南演出回到北京后,与作家燕飞互通书信。旭,指陈晓旭;燕,即燕飞(燕大侠)。
⑾霓裳卸罢且转身,商海浮沉聚万金。陈晓旭华丽转身而变成商人,纵横商海,成功赚得亿万身家。
⑿五粮春酒浇块垒,黄金台筑累病根。指陈晓旭为五粮春酒撰写“名门之秀”广告词,暗示商海辉煌与形神俱疲。
⒀佛灯影里青丝落,木鱼声断旧尘缘。指陈晓旭病后出家向佛。
⒁忽闻东方传悲音,一缕青烟返太真。太真,唐贵妃杨玉环道号,喻其早逝成仙,呼应《红楼梦》太虚幻境神话结构。
⒂一代玉女照汗青,蛇年梦语往生文。陈晓旭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玉女形象,“照汗青”出自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蛇年梦语》是燕飞纪念陈晓旭的一篇散文,发表于2025年第4期《天涯》杂志,发表时编辑把题目改为《诗人陈晓旭》。往生文,佛教用语。俗世亦有“前世往生”之说。
⒃他年若续石头记,燕飞奇缘写故人。《红楼梦》有”补天遗石“开篇神话,故有人把《红楼梦》称作《石头记》。
燕飞简介:燕飞,作家,诗人,亦名燕大侠。现居多伦多,任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主席(会长),加拿大中文记者与编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天涯》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逾百万字,在《十月》发表过长篇作品。历任出版社编辑,特区报副刊主编,海南青年报总编辑助理,海口市文联《椰城》文学杂志副主编,执行主编。著有海南梦幻三部曲《海南无梦》《海南惊梦》《海南寻梦》,长篇小说《劫:一个女人的光荣与耻辱》,纪实文学《光荣与罪恶》,散文集《燕飞梦语》等。其文学作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风靡一时,获省、部文学奖。其中以《海南无梦》为代表的燕飞海南梦幻三部曲曾畅销全国,成为那个时期中国海南建省大开发时期的标志性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