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映雨花:王巧英公益诗中的时代情愫与精神图谱——马学林对王巧英两首七律诗的赏析
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诗词)
在呼和浩特那场冬日盛典里,当“合力敬老 同心筑梦”的主题映照舞台,王巧英以诗为笔,为雨花公益十年历程绘就了情感饱满的精神肖像。这两首七律,如双璧生辉,既恪守古典格律的严谨法度,更在公益长卷中注入了深沉的时代情愫。
从格律观之,两诗皆谨守七律法度。首篇以“德善知行利不求,雨花公益立潮头”起兴,“求”与“头”字押尤韵,平仄相谐。颔联“助餐入户温情递,送粥飘香暖流”中,“递”与“流”字精妙相对,一“递”一“流”,化无形温情为可触可感之脉动,传递出公益实践润物无声的细致与恒久。次篇“雨花相伴耀青城,仁爱无私得好名”同样严守韵律,“城”与“名”押八庚韵,中二联对仗整饬而气脉贯通。王巧英以格律为基石,却使平仄顿挫间流淌着鲜活的现代关怀。
在意境营造上,诗人善用鲜明意象,织就冷暖交融的情感空间。首篇“身伴孤灯聆寂寞,心传大爱解烦忧”一联,以“孤灯”之微光映照老人心灵“寂寞”的深邃长夜;而“心传大爱”如春阳破晓,直抵“烦忧”深处。 一“伴”一“聆”,一“传”一“解”,志愿者俯身倾听的姿态与心手相连的温度跃然纸上。至如“亲和笑貌融冰雪”,笑颜化坚冰,温情融霜雪,意象对比间,公益力量如春水破冰般沛然莫御。
两首诗的社会意义,在于其为雨花公益十年精神作了精炼的诗意注脚。首篇结句“合力齐谋将梦酬”,点明盛典主题“合力敬老 同心筑梦”之魂;次篇“公益黎民吾共醉,安康松鹤老同兴”,则巧妙融合雨花“为约50万人次提供公益午餐”的坚实足迹与“支出近700万元资金”的奉献热忱,升华为“老同兴”的温暖图景。尤其“积德扬善倍峥嵘”一句,将十年善行比作青山巍峨,使公益事业的崇高感在磅礴意象中巍然矗立。
王巧英以草原雄鹰的苍劲笔力,却在此俯身书写人间烟火的温情。当“送粥飘香”的暖意流淌于平仄之间,“身伴孤灯”的细处关怀沉淀为诗句的肌理——她成功让古典诗体与现代公益精神实现了血脉交融。
这两首诗因此成为双重见证:既是雨花十年润泽北疆的动人诗碑,亦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活水的成功范例。在“满网红”的传播时代,王巧英以诗心为公益赋形,使那碗递送的粥饭,那盏孤灯旁的守护,在千年诗韵中获得了永不冷却的温度。
当平仄格律与人间至善相共鸣,古典诗词便在时代现场获得了新的生命;王巧英的诗作,正是这古老艺术形式在公益长河中焕发光华的明证——她让每一次“温情递”,都化作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暖流。
附:王巧英两首诗原文
1
参加雨花内蒙古十年感恩盛典随吟
文/王巧英
德善知行利不求,雨花公益立潮头。
助餐入户温情递,送粥飘香暖意流。
身伴孤灯聆寂寞,心传大爱解烦忧。
亲和笑貌融冰雪,合力齐谋将梦酬。
2
赞雨花公益发起人
文/王巧英
雨花相伴耀青城,仁爱无私得好名。
公益黎民吾共醉,安康松鹤老同兴。
尊贤引领盈门喜,朋友频传满网红。
筑梦耕耘连九域,积德扬善倍峥嵘。
(摘自草原雄鹰诗社2025第23期同题作品展播【组诗词:吟咏善举】)
马学林,男,回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化艺术博士,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国学家、文学家、汉学家、改革先锋艺术家、当代中国百强诗人、当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当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学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获首届人类文明大赛文化艺术类金获、2022年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2025年亚州地区艺术先锋、获亚州国际艺术勋章;获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世界艺术影响力领袖。到2025年6月写有两万二千六百多首格律诗。同年4月获(雅集京华《第八届百家诗会》一等奖,被授于“新时代诗词文化践行者”荣誉称号;5月获大美东方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马学林著《百首诗词颂时代楷模拜四俊》200首诗);6月,获第四届矛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金奖”;七月,获中共中央颁发“七一勋章”和“七一勋章证书”;还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六部委共同授“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被诺贝尔奖文学研究院聘“终身文学顾问”;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楹联的学思想研究》入编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优秀论文集》(2025年7月20日于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