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嵩:南京城头的铁血忠魂
一罗培永
1937年12月的南京,寒风裹挟着硝烟掠过紫金山巅,城墙上斑驳的弹痕里凝结着将士的热血。在这场关乎民族尊严的惨烈保卫战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用生命践行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成为镌刻在金陵大地上的铁血丰碑。
从黄埔学子到抗日先锋
高致嵩出生于广西岑溪的一个耕读家庭,自幼便听闻先辈抵御外侮的故事,家国情怀早已融入血脉。1924年,他怀揣"强军救国"的理想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与戴安澜、王耀武等后来的抗日名将同窗。在校期间,他不仅刻苦钻研军事理论,更将"亲爱精诚"的校训内化为行动准则,结业时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
北伐战争中,高致嵩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在枪林弹雨中屡建奇功。他作战风格勇猛却不鲁莽,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到敌军弱点。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时任88师营长的他率部死守吴淞要塞,面对日军海陆空立体攻势,硬是在断粮断弹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七昼夜,战后因功擢升团长。部下回忆:"高营长总说,军人的脊梁是钢铁铸的,只要脊梁不弯,阵地就不会丢。"
雨花台的最后防线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高致嵩已升任264旅旅长,奉命镇守雨花台左翼阵地。这片海拔不足百米的丘陵,是南京城南的最后屏障,日军若突破此处,可直抵中华门,全城将无险可守。
战斗打响之初,日军凭借优势火力对雨花台实施地毯式轰炸,高致嵩却始终站在前沿观察所指挥。他将全旅兵力梯次部署,利用地形构筑明暗火力点,提出"以点制面、梯次消耗"的战术。当日军步兵发起冲锋时,先以迫击炮摧毁其冲锋队形,再用轻重机枪交叉扫射,最后派敢死队实施反冲锋,多次将敌军打退。
12月11日,日军增派两个联队兵力,在坦克掩护下发起总攻。264旅阵地多处被突破,高致嵩亲率旅部特务连驰援。他手提驳壳枪冲在最前面,棉衣被弹片划破仍浑然不觉,战士们见旅长身先士卒,纷纷呐喊着返身拼杀,硬是夺回了失守的阵地。当晚清点人数时,全旅官兵已不足战前半数,弹药也所剩无几。
与阵地共存亡的抉择
12月12日拂晓,日军集中百余门火炮轰击雨花台,山岩被炸得粉碎,阵地变成一片焦土。高致嵩在电话中向88师师长孙元良报告:"旅部尚有官兵300余人,誓与阵地共存亡,请师长放心!"挂断电话后,他召集残余官兵,当众砸碎电台,说:"今日我们只有死战,没有撤退!"
正午时分,日军从三面突破防线,与264旅展开白刃战。高致嵩的左臂被刺刀划伤,鲜血浸透军装,他撕下绑腿草草包扎,继续挥舞指挥刀砍杀。激战中,一颗炮弹在他附近爆炸,弹片击中其腹部,这位年仅39岁的旅长轰然倒地。弥留之际,他仍指着日军方向,用尽最后力气喊道:"杀......杀鬼子......"
战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收敛烈士遗骸,发现高致嵩的手指仍深深抠进泥土里,仿佛还在指挥冲锋。1946年,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1986年,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如今,雨花台烈士陵园内,高致嵩的雕像目光坚毅地望着南京城。这位黄埔学子用生命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真谛,他的忠魂与无数抗日先烈一道,化作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每当风吹过雨花台的松柏,仿佛仍能听见那段岁月里,将士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呐喊。
黄埔英风铸剑光
淞沪初战显锋芒
金陵卫戍身先赴
雨花鏖兵血未凉
碎骨当为城石固
忠魂长绕国殇场
至今松柏传遗志
犹带当年侠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