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觉知【四】
李东川
生命的觉知

“死亡、孤独、无意义、自由",生命的觉知从严格的意义上只属于极少数人的范畴。芸芸众生自我感觉则是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状态,这导致了他们一直行走在生命自然运程上,而不考虑生命之于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黄晓丹以:“关于抵达的文学中,最深刻的部分是不抵达。关于复仇的文学中,最深刻的部分是放弃复仇。关于科幻的电影中,最深刻的部分是反思科技”的认识论,向我们具体阐释了“无有定法......亦无有定法......非法非非法......的真谛。
在人生意义的探寻中,王维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就是用审美创造来为生命赋予意义。
他在中年的时候在陕西蓝田买下了一块很大的地,为自己修了“辋川别墅”。
并在这个地方写下了他著名的作品《辋川集》。
《辋川集》的第一首说:“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意思是,我在这个地方为我自己修建新宅的时候,我就有一个认识,这块地方原先是初唐的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宅邸,可是宋之问死去才三十年,这块地方就已经变成了古木衰柳了。
因此当我今天要在这里为自己修建产业的时候,我也需要知道一切都是不长久的,在几十年之后就会有另外一个人站在这里,哀悼那个已经逝去了的王维。王维正因为认识到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占有是暂时的,对自己生命的占有也是暂时的,所以他就把他的生命和他所拥有的这块土地,投入到对于自然的欣赏和对于艺术的创造上来。
所以王维反倒运用他在辋川生活的经验,创造了第一流的诗歌,就是《辋川集》,也画出了第一流的画,就是《辋川图》。王维在完成了这一切之后,就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把整个辋川全部捐献给了寺院,作为寺院的庙产。
王维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生命的无意义,反而通过审美创造,创造出了“无中生有”的意义。
这一切之所以变得有意义,是因为我们对生命本质有了觉知,真正的觉知其实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黄晓丹在谈论人生四大终极问题: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时,以自己独特的见地阐释了每一个问题所蕴含的密码,给人以启迪,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语用在此处真是甚为确切呀!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生命究竟为何物就一直纠缠着人们的思维世界。
从古自今人们有着无数的答案一一
有位术士说,人的最终归宿都是天堂,有人便问,那地狱在哪里?他说,在眼前。
由此,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 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欢喜亦无悲这几句,拿来赞同?拿来批判?就有了新的思考角度。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正如苏轼所言:你看到江水和月亮吗?江水不断流去,月亮时圆时缺,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如果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没有一瞬间不在变化中。
如从不变的角度看,世间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羡慕的呢?
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贬谪黄州,为郡中请故黄州城东的坡地数十亩,躬耕其中。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自此历史有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苏东坡”。
比王维晚三百余年的苏东坡在东坡的四年时间里为世人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朽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遗爱亭记》,以及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等750多篇作品,平均每两天一篇。
虽然王维与苏东坡的遭遇迥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人生意义的共同认知。
当三百年后,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时,想必王维在天之灵是应该有感知的吧!
当王维认识到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占有是暂时的,对自己的生命的占有也是暂时的时,他就把他的生命和他所拥有的那块土地,投入到对于自然的欣赏和对于艺术的创造上来。
从审美的角度赋予生命的意义,王维和苏轼已经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证实了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正如在“一瞬”间就会不断转化的世间万物一样,曾经的王维和苏轼在不断转化承载的物质中早已面目全非,但他们曾经的存在一一那个具像的王维和苏轼已成为人类生命背景,永远留在了世人的心目中,代代辗转相传。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