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马尾巴”
侯家赋
已经是50年前的事了,至今我还记得:
上世纪60年代后期,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等8大样板戏,唱红了大江南北。那时,我正上初中,学校成立了宣传队,排练京剧《红灯记》和《沙家浜》。因为我京胡拉的不错,就被学校选入宣传队,拉京胡,搞伴奏。
一年春节临近,学校参加公社的文艺汇演,我们学校文艺宣传队参加。可我的京胡琴弓上的马尾断了十几根,影响京胡的伴奏效果。
那时,我们生产队养了两匹马,我三爷爷是饲养员,也是多年的“劳模”。他爱牲口如疼爱孩子,把生产队的十几头牲口,养得滚瓜溜圆,皮毛放光,马尾巴又粗又长,铮光放亮。
我向三爷爷央求,能不能让我剪上一缕马尾巴,当京胡琴弓上的马尾。三爷爷一听,头摇得像“货郎鼓”。我看到三爷爷不肯答应,决定另想“办法”。
等到傍晚,三爷爷喂饱牲口,回家吃晚饭去了,我瞅准机会,拿起一把剪刀,翻墙进入队里的牲口棚,疾步跑到拴着两匹马的拴马桩前,分开马尾巴,在每匹马的马尾巴的下面剪了一缕马尾。
当晚由于天黑,三爷爷没有发现两匹马的马尾巴被剪掉了。第二天,他喂饱牲口,在用扫帚给马打扫卫生时,发现两匹马的尾巴,都被剪过了。三爷爷知道一定是我干的,就气呼呼地来到我家,向我父亲“告状”。
看到三爷爷气得直打哆嗦,我父亲一个劲的给三爷爷赔不是、说道歉话。我索性给三爷爷上起了“政治课”,我对三爷爷说:你爱护生产队的牲口,值得表扬和称赞。可我剪马尾巴,也是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咱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公。立时说的三爷爷转怒微笑,嘴里一个劲地说道:你这孩子,我拿你真没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