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一个人的
心路可以如此辽阔
——读李明芳老师的《暗纹》有感
刘志敏
在读《暗纹》之前,我曾见过李明芳老师一两次,对李老师的模糊印象是:一个沉静内敛、低调寡言的人。
那天,我与几位文友一起吃饭,大家说起了李明芳老师的新书《暗纹》,洪金知道我还没有此书,就说他当时多拿了两本给朋友的,正好可以给我一本。都是爱书之人,我正求之不得,遂心生感激。
拿回家后立即翻阅一番,感觉李老师的写作风格很是独特,很想细读,却因各种事务缠身,直到最近,才正式打开了这本书。用了近两周的时间,将此书从头到尾,细细读完。
文如其人。这是我最初一两天阅读时的真切感受。我眼前的这些文章,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典雅沉静、理性从容的气息。那文字,就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手臂,轻轻将我从尘世的喧嚣中拉出,引领我一步步走进内心的宁静之境。恍惚间,我仿佛看到文字背后的执笔人,正端坐于桌前,内核稳定、性情平和,不急不躁地书写的样子。那的确就是我心目中李明芳老师的样子。
文笔独特,内求极深。《一颗牙齿的疼痛》、《双面地图》、《一袭旧衣》等等,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说起,越说越开阔,越说越丰厚。李明芳老师观察细致、表达独特。在我们看来平平常常的物件,到了她的笔下,总能绽放出我们不曾发现的美,蕴含着我们未曾感悟到的奇妙。她写具体的事物,作为一个主题的“点”,再引申开去,写出它宽泛的内容,这便成了“面”,点面结合,将一个主题剖析得透彻淋漓。那些事物,仿佛是她走进内心世界的一个个入口,而她的内心,又似有无数个通道,每个通道纵深而去,通向一片片丰盈而广阔的原野。读着读着,我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原来,一个人的心路竟可以如此辽阔!
读书之多,知识面之宽广,让人唏嘘不已,叹为观止。由一袭旧衣就可以博古论今,道出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从楚国国君穿着破衣衫去开辟山林写起,一路写出孔子的朴素衣衫,陶渊明的布衣躬耕,李白的“万户捣衣”,杜甫的忧国忧民,苏东坡的豁达乐观,又写近代的鲁迅、蔡元培长衫在身、不喜奢侈,还有明朝的崇祯皇帝勤政节俭,清朝的道光皇帝把节俭发扬光大……试想,若不是大量的阅读积淀,又怎能在需要时信手拈来,如此自如?一个个辅佐主题的经典事例,让李老师把一袭旧衣也写成了经典。最后她说,旧衣服是“破解时代的印迹”,又是“与一颗灵魂同频共振的慰藉”。再说《螃蟹妩媚》。在李老师的笔下,螃蟹不仅胖得妩媚,爬得妖娆,而且画得妩媚,吃得妩媚,还有螃蟹的趣事也妩媚。能写出如此生动有趣、跃然纸上的螃蟹,说得益于她的学识广博,实不为过:当螃蟹妖娆地爬进画里,齐白石、徐渭、沈周、招子庸、张槃、任伯年等等,除了齐白石,这些我们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画家,竟像李老师的老朋友一样,与她围画谈螃蟹;当螃蟹浪漫地爬进诗中,有关螃蟹的别名,比如郭索、介士、无肠、菊下郎君、无肠公子、横行介士等等,李老师又能如数家珍般地一一列举;当螃蟹美味地爬上餐桌,李老师的又一批朋友纷至沓来,他们是从古至今喜食螃蟹的名气之人,与李老师聊得细致入微:螃蟹的各种做法、各种吃法、各种讲究、各种赞誉,真可谓书内人围炉畅聊螃蟹的饕餮之好,书外人仿佛能闻到螃蟹的香味,忍不住垂涎三尺。说来说去,终究是慨叹李老师的知识储备之丰厚,她的博闻强识,令人心生敬畏。
一个人内心有多么地丰盈广阔,对待外部事物就会有多么地温柔可亲。我的这一认知,来自于李老师对世间万物的温柔之心。她的文字里,另有一种朴素纯净的自然气息。她会给一只在环形道上踱步的小鸟停车让路,她会拿一根树枝跟乡村田野里的刺猬嬉戏,就连令人望而生畏的蛇和蟾蜍,她都有过细致的观察,更不用说随处可见的麻雀,她靠近它们,又在看到它们害怕被伤害时急忙退却。她也会走进记忆里的村庄,写那时的池塘、田野、枣树、野葡萄,写土坯房子,写生活在土坯房子里的人们,写麦秸和玉米秸烧起的炊烟……那颗温柔之心,无时无刻不热爱着大自然中的一切。而《一只叫秋葵的狗》,又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动物的怜惜和悲悯。她说:“一条狗进门前,你要么决定养,要么决定不养,但绝不能你养了它,然后再残忍地抛弃它。“因为女儿喜欢,她接受了秋葵,从此视这只狗为家里的一位成员,并始终对它温柔以待。给它做窝、买狗粮,带它遛弯,这些自不在话下。而当秋葵咬住她的裤脚不让她去上班、当秋葵竟然将她电动车里刚买的一斤半羊肉吃掉时,当它一次次把食物藏进花盆时,当它咬尽家中一切可咬之物时,李老师对这只狗都从来没有训斥过,没有嫌弃过,她都能以一颗悲悯之心理解它、包容它。我觉得这是我们很多人对待动物时都难以做到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未能同意儿子养一只小动物的原因。真的很敬佩李老师,有这样的耐心和怜惜之心。
合上书页,再看书名《暗纹》,我隐约明白,“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认识自我并不比认识世界容易”。李老师保有生命的清醒,一直有着对自我的思考与对他人的感知,在多样化的生命感受里,找到了某些“暗中组合”,再通过写作不断地寻找、确认自我。她说:“我爱着那低处细微的事物,我享用着它们给予我的阳光、树影和鸟鸣,那些隐藏的暗纹,潜伏着的情绪,也成为我生命的底色。”这或许就是她用“暗纹”这个词语作为书名的缘由了吧。
书读完了,当我重新翻阅,想写写自己的感受时,却越发感觉李老师的写作是一种“大家手笔”,真如洪金跟我说的“我们望尘莫及”,我就越发不敢提笔造次。但仍有些感悟不吐不快,于是仍然写了出来。也许与作品的深刻要义相去甚远,但终归是我走进李老师的文字中,看到她内心那片辽阔原野时的真实感悟,愿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还请李老师海涵。

作者简介:刘志敏,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实验中学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喜欢阅读和写作。曾在山西晚报、山东工人报、四川民族教育报、精神文明报、甘肃工人报以及《繁荣》副刊、鄂州周刊等多家报刊发表诗文数篇。现已出版个人文集《每一步,都算数》和《嘿!小人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