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坏真文物,浇筑假模型?开发岂能成“文化之殇”
王秋明
当三角山下,考古工作者正屏息凝神,于毛家咀国保级商周遗址中拂去千年尘埃,探寻二万平米商周古城的宏伟轮廓;山上的唐宋禅宗与祈雨文化遗存却可能因“野蛮施工”而面临灭顶之灾。如此反差,令人痛心疾首。旅游开发本为彰显人文之美,若以毁坏千年瑰宝为代价,岂非买椟还珠?
所谓开发,竟沦为“拆真建假”的荒唐戏码。那些静卧于蕲吉山野间的唐代文物,本是无可复制的文化密码与旅游灵魂。它们承载着鄂东大地独有的历史呼吸与精神脉络,是任何水泥堆砌的仿古模型都无法企及的文化高度。当开发者抡起“建设”的铁锤砸向祖传的金饭碗,再试图以冰冷的水泥赝品取而代之,不仅暴露了文化认知的贫瘠,更是在亲手斩断地域文脉的根系。真正的旅游吸引力,从来深植于历史的真实肌理之中。
经济诉求与文化保护并非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商周古城遗迹的谨慎重启,已然展示了敬畏与科学的态度。为何山上唐宋遗存却要承受粗暴对待?这背后折射的,是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对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级的漠视。文旅融合的真谛,在于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而非在推土机下“死”去。将文化底蕴视为开发障碍,无异于舍本逐末。
守护鄂东人文传延不绝,需要清醒认识:真古迹才是永恒的金矿,伪景观终将沦为时代的泡沫。三角山的开发亟需按下“暂停键”,重归科学规划与敬畏之心并行的轨道。唯有让商周古城、唐宋禅意与祈雨文化在精心呵护下重焕光彩,让旅游开发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翅膀而非掘墓的铲镐,方能使这古蕲吉的祥水灵山,真正成为滋养一方、泽被后世的文化沃土。
这篇评论文章对当下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冲突问题的剖析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文章开篇便以三角山下考古与山上文物因“野蛮施工”面临灾难的强烈对比,直截了当地抛出问题,瞬间抓住读者眼球,让“开发成殇”的矛盾冲击感扑面而来,引发对文物保护现状的深思 。
对“拆真建假”现象的批判毫不留情,把唐代文物视作“文化密码与旅游灵魂”,凸显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尖锐指出用水泥模型替代真文物,是文化认知缺失与斩断文脉之举,使读者深刻认识到这种行为的短视与危害,也点明了文化遗迹的核心价值。
在论证经济诉求与文化保护关系时,逻辑严谨,以商周古城遗迹的科学开发为正面范例,质问唐宋遗存被粗暴对待的缘由,深刻揭示急功近利发展观对文化保护优先级的漠视,有力论证了文旅融合应让文物“活”而非“死”的观点,切中当下文旅发展的痛点。
结尾呼吁三角山开发暂停并回归正轨,将真古迹比作“永恒的金矿”,伪景观喻为“时代的泡沫”,形象生动又极具警示性,让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正确方向一目了然,升华主题,为解决问题指明路径 。
这篇评论从现象揭露、本质批判到解决之道探寻,一气呵成,兼具深度与力度,是一篇呼吁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对待旅游开发的佳作,能有效引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命运的关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