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扶风县南阳人民公社强家大队强南生产队在麟游县漆水河河北罗家咀山庄比较大,有100多亩山坡地,所以生产队安排两名社员长年驻守,生活待遇相对富足。因为那年月普遍粮食紧张,谁能驻守河北山庄,就能为家里节约一个人一年的口粮,而且吃的好。生产队能安排哪位男社员驻守河北山庄,那就是天大的好事!(156字)
【编者按】
这篇《追忆漆水河北山庄罗家咀》的数来宝,以清脆明快的竹板节奏,将读者带回那个集体劳作的年代。
作者强军循着王学智先生《岁歌》的记忆脉络,用朴实鲜活的语言,复刻了陕西麟游县罗家咀山庄的生产图景——飞镰割麦的会战、背粮上坡的汗水、老碗盛饭的香甜,还有五爷的吼声、万祥的笑料,一个个生动细节串联起生产队时期的苦与乐,字里行间满是对岁月的温情回望。文中既延续了原诗中“虽苦不觉累,笑声和汗珠”的鲜活场景,又以“漆水河”为引,串联起麟游的山水文脉与历史纵深,让个人记忆与地域文化交织,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有时代的厚重感。
从集体劳作的协作到人情世故的暖意,从青春年少的昂扬到岁月流转的感慨,作品用传统曲艺的形式,为那段远去的历史留下了生动注脚,也让后辈得以触摸到父辈们在土地上书写的坚韧与欢歌。(343字)
【青春岁月3】【数来宝】
追忆漆水河北山庄罗家咀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打板开场)
竹板这么一打呀,听我把往事拉,
追忆当年生产队,河北山庄有人夸!
说山庄,道罗家咀,麟游地界把根扎,
漆水河边炊烟起,四面山峦围如画。
距村七十里山路,单程要走一整天呐,
一梁担着两道沟,种粮全在坡坡崖。
夏秋忙完田里活,余劳上山把麦割,
飞镰齐挥会战急,麦场堆得像小坡。
背沟抢着背新麦,汗珠砸地碎成歌,
一天三顿饱饭香,白馍就着马勺喝。
二茬小伙胃口壮,老碗盛饭赛小锅,
银世吃凉粉撑破肚,笑料能传十里坡。
虎成巨祥来领头,爷叔青年齐忙活,
世儒本成当娃娃头,书信书智把心搁。
五爷一声嗓门吼,牛驴吓得乱挪步,
万祥学个怪模样,笑翻世万谷中佛!
虽说干活一身累,笑声混着汗珠落,
居山四十日时光,出山个个胖成坨。
悠悠一晃数十秋,往事成了历史书,
当年面孔细细数,如今几人还留驻?
莫忘春秋风雨路,才懂人生来处苦,
有缘相聚天地顾,鞠躬逝者祝福故。
再把这漆水河表,渊源长来故事多,
古称姬水传佳话,轩辕黄帝从此过。
流经麟游扶风县,汇入渭河波连波,
羊毛湾水库风光好,四面青山映碧波。
九成宫、慈善寺,石窟古寺藏文脉,
武亭河在乾县过,水流潺潺润田陌。
七十年岁月留痕,生产队的情难舍,
今朝追忆罗家咀,岁月如歌暖心窝!
(收尾)
竹板一打落了音,往事历历记在心,
老辈的苦老辈的乐,代代相传有精神!
(677字)
【作品赏析】
岁月回响里的生活长卷
——《追忆罗家咀》数来宝作品赏析
强军先生的《追忆罗家咀》以数来宝这一接地气的民间曲艺形式,为读者铺开了一幅生产队时期的集体生活画卷。作品以真挚的情感、鲜活的细节与明快的节奏,将半个多世纪前麟游县罗家咀山庄的劳动场景、人物群像与岁月感慨熔铸于字里行间,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原生张力,又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温度。
一、以“真”为骨,复刻时代肌理
作品最动人之处在于“真实”。无论是“一梁担着两道沟,种粮全在坡坡崖”的地理环境勾勒,还是“飞镰齐挥会战急,背沟抢着背新麦”的劳动场景还原,都带着泥土的质感与汗水的重量。作者没有刻意拔高或美化历史,而是用“一天三顿饱饭香,白馍就着马勺喝”“居山四十日,出山个个胖成坨”等生活化细节,让读者触摸到特殊年代里“苦中作乐”的集体记忆——劳动的繁重与食物的珍贵、集体协作的默契与个体的鲜活,共同构成了生产队时期独有的生活肌理。
尤其对人物的刻画,堪称“寥寥数笔,形神毕现”。“五爷一声嗓门吼,牛驴吓得乱挪步”的威严,“万祥学个怪模样,笑翻世万谷中佛”的诙谐,“银世吃凉粉撑破肚”的憨态,一个个具体的名字、一个个生动的瞬间,让历史从抽象的“年代”变成了可感可知的“人群”,让远去的岁月有了具象的载体。
二、以“趣”为魂,激活民间智慧
数来宝的“乐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作者深谙民间艺术“寓庄于谐”的精髓,用“二茬小伙胃口壮,老碗盛饭赛小锅”的夸张,“笑料能传十里坡”的调侃,让艰苦的劳动场景焕发出轻松的底色。这些“趣”并非刻意编造,而是源于生活本身的幽默——集体劳动中的插科打诨、年轻人的顽皮打闹、长辈的率性举动,都是从生活中自然生长出的“笑料”,既符合数来宝“逗乐子”的表演特质,又让历史叙事跳出了刻板的框架,变得鲜活可感。
三、以“情”为脉,串联岁月纵深
作品的情感线索层次分明,从“追忆”的起笔到“岁月如歌暖心窝”的收尾,情感从具体的劳动欢乐,渐次过渡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当年面孔细细数,如今几人还留驻”),再升华为对历史的敬畏与精神的传承(“老辈的苦老辈的乐,代代相传有精神”)。这种情感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附着在“虎成巨祥领头”“书信书智把心搁”等具体人事上,附着在“漆水河”“九成宫”等地域符号里,让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乡土情怀与文化根脉产生了共振。
四、以“形”为辅,彰显曲艺特质
作为数来宝作品,其语言节奏与韵律感堪称精妙。“竹板这么一打呀,听我把往事拉”的开场自带韵律,“汗珠砸地碎成歌”“笑翻世万谷中佛”等句子既押韵又不失口语的灵动,读来朗朗上口,仿佛能听到竹板清脆的击打声。这种“说中有唱、唱中有叙”的形式,让严肃的历史回忆变得轻松易读,也让年轻读者能通过曲艺的魅力,走近那段遥远却鲜活的岁月。
总的来说,《追忆罗家咀》不仅是对一段集体记忆的打捞,更是对民间艺术与生活史的双重致敬。作品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爷叔青年齐忙活”的烟火气;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莫忘春秋风雨路,才懂人生来处苦”的感慨直抵人心。当竹板声落,那些在罗家咀的山坡上挥镰、欢笑、流汗的身影,早已化作岁月长河里的星光,在代代相传的“精神”里,继续闪耀。(1295字)
共2376字 2025年7月19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