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生
先生这部收录约80篇散文、达30多万字的作品集,以故园、胜景、乡土、文化、历史等为共同主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土、家国深深的眷恋和执着的人文关怀。先生说:“形象地说,这部散文集《繁花深处》,是我半生行走山河的证词”,“所有繁花终将落尽,唯留岁月深处的芬芳”。
先生用半生行走,三十年春秋笔成就《繁花深处》这部璀璨的行走笔记奇葩,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地域灵魂与人文精神的窗户,犹如大自然精心调制的香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芬芳馥郁,让人陶醉,那醉人的气息如同轻柔的丝缕,缠绕在读者心头。
在我的阅读存续思维记录里,《繁花深处》是先生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相互交融的情感。先生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以一个文化学者的敏锐视角,对笔下的地域、文化、人物、风景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是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理性思考和深度感悟的结晶。
先生喜欢城市的鲜活与灵动,也钟情于乡土的沉郁与深厚,在先生的笔下,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而是充满了旺盛生命力和传奇故事的地方,乡土也不仅仅是一片田野和村庄,更是承载着人间烟火气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家园。
在我的阅读存续思维记录里,《繁花深处》是先生行走与静思中探寻地域、乡土、文化的证词。地域、乡土、文化是《繁花深处》的重要主题,其文字书写都是源于作者行走后的静思,无论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秦淮河上寻桨声》《黑白苏州》,还是《倔强的赣州》《方塔情思》等篇章,先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笔下地域、乡土、文化的地标故事。
先生巧妙地将历史的纵轴和地理的横轴相结合,通过往事钩沉和岁月探幽,揭示出人物、事件或地域、乡土、文化深沉而灵性的一面。这种探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景描写,更深入到地域、乡土、文化的灵魂深处,挖掘地域、乡土、文化社会中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民间故事,以生动的文字展现了地域、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先生笔下的地域、乡土、文化,既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田园诗意,更有民众在地域、乡土、文化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挣扎。让读者感受到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例如在《金陵寻梦》中,先生或许从少年情愫金陵城、重游金陵城和秦淮河入手,从不同视角探寻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娓娓数道每一处古迹、每一条街道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在梳理历史古迹的长河中追寻那些消逝的过往和记忆。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城市元素串联起来,勾勒出金陵城有底蕴、厚重、沧桑、包容、有生活味的金陵画卷和现代都市独特的人文风貌。
在我的阅读存续思维记录里,《繁花深处》是先生身心融汇激情创作的心灵图腾。静心翻开《繁花深处》书页时,我常自觉或不自觉的想一个问题,先生曾经是一位化学老师,写作时怎么会有那么丰富、细腻、优美的文字呈现?合上书页时,眼前又总会浮现出先生在书写文章时低头捡拾时光的碎片,抬头望向文明的星空,身心融合于不息的情感,行走在小径上探寻文字的背影 。
我试图从先生的角度去探寻问题,从文章中寻找答案,终于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我的理解是先生手中的笔既是丈量文字的标尺,更是连接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慨、对人生的感叹与个人情愫的桥梁。
先生在《繁花深处》后记中说“许多回写作时,我都有一种身心融汇于一方土地、穿行于浩然历史与辽阔地域的激越感。”“我敬畏我生活过、热爱过的每一个地域,我喜欢城市的鲜活与灵动,喜欢乡土的沉郁与深厚,我经常想象自己是这座城市或乡土的一块砖、一泓水或一缕风”。先生用独特的创作视角,使自己真正融入到文字书写与历史、地域、人物、风景、文化的氛围中,触摸到蛰伏在大地深处的灵魂与脉动。这样的文字勾勒出先生心灵深处情感与激情创作的绽放,如同春日的繁花,时时在提醒读者:在这个乡愁渐淡的时代,无论走得多远,都别忘了来时的路,别忘了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文明温度。
《繁花深处》是一部充满人文精神和地域魅力的散文集。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敏锐的观察视角和炽热的人文情怀,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地域画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阅读这部散文集,我不仅能够领略到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能感受到先生对故土、家国的深情厚爱以及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繁花深处》将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读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学生谢春生2025年7月于赣州
附:
一则彰显师生情深、意象生动的文评
——赏析谢春生《探寻地域之魂,书写人文华章——读文瑞先生<繁花深处>有感》
这篇题为《探寻地域之魂,书写人文华章——读文瑞先生<繁花深处>有感》的文章,师生情深,文章出彩,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 师生之情:深厚真挚,贯穿始终
1. 情感真挚,感恩深切:文章开篇即点明文瑞先生对作者人生的重大影响(“最让我受益”),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高中时期的师生相处(和蔼庄重、课堂生动、眼神睿智温和),以及步入社会后亦师亦友的情谊(“挚友”、“如沐春风”)。这种情感贯穿全文,奠定了温暖、敬仰的基调。
2. 尊崇与信任的基石:作者强调了对先生“充满信任与信服”,视先生的“教诲和关爱”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将先生比作“明灯”和“灯塔”。这种深层次的尊崇与信任,是作者能深刻理解并共鸣于先生作品的情感基础。
3. 学生身份的独特视角:作为学生,作者对先生的理解超越了普通读者。他知晓先生曾经是化学教师的背景(“曾经是一位化学老师”),并对此与先生优美文笔形成的反差感到好奇,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累与“身心融汇”的创作状态。这种“知人论世”的视角是普通评论难以具备的。
4. 理解与共鸣的桥梁:师生情谊使作者更能贴近先生的创作心境。他能敏锐地捕捉到散文中蕴含的“对故土、家国深深的眷恋和执着的人文关怀”,理解先生“敬畏”每一方土地、想象自己是“一块砖、一泓水或一缕风”的情感投入,并将此视为“心灵图腾”。这种理解源于长期受教熏陶建立的默契。
5. 谦逊有加的弟子礼:文中多次流露出作为学生的谦逊(“书到用时方恨少”、“提笔难书三千绪”、“深感有负”、“拙笔浅墨”、“粗浅的感悟”、“望先生海涵”),以及对先生新著未能第一时间拜读的歉意,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二、 文章特色:赏析深刻,文采斐然
1.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抒情引题,简述师生情;主体部分以三个“在我的阅读存续思维记录里”为引领,从三个核心维度(理性与人文交融、行走与静思探寻、身心融汇创作)深入剖析《繁花深处》的特色;结尾升华作品价值,并再次点明师生身份。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2. 赏析深刻,见解独到:作者对《繁花深处》的解读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抓住了作品的核心精髓:理性与人文交融:指出作品不仅是文字堆砌,而是文化学者的敏锐剖析,结合了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行走与静思探寻地域灵魂:强调作品源于“行走后的静思”,通过历史纵轴与地理横轴的结合,钩沉往事,探幽岁月,揭示地域、乡土、文化的深层内涵(灵魂、风情、坚守、挣扎)。身心融汇的激情创作:深刻理解了先生“敬畏土地”、“融入文字”的创作状态,指出这是“心灵图腾”,并点明其唤醒乡愁、守护文明温度的现实意义。
3. 文采斐然,意象生动: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善用比喻和意象:将先生课堂讲解比作“春日里的暖阳”;形容《繁花深处》如“大自然精心调制的香水”,“芬芳馥郁”,“轻柔的丝缕缠绕心头”;称先生散文为“行走笔记奇葩”;描绘先生创作时“低头捡拾时光的碎片,抬头望向文明的星空”;将地域文化魅力概括为“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意与民众“坚守与挣扎”的现实交织。
4. 引用贴切,论证有力:文中多处引用先生原话(如后记内容)和古诗词(“书到用时方恨少”、“采菊东篱下”),既增强了说服力,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5. 具体例证支撑观点:在论述每个核心观点时,作者都列举了书中具体的篇目(如《谷雨别春》《天上云居》《庐山印象》《秦淮河上寻桨声》《黑白苏州》《倔强的赣州》《方塔情思》《金陵寻梦》等)作为例证,使评论言之有物,不流于空泛。对《金陵寻梦》的分析尤为细致。
6. 高度凝练的价值评判:结尾对作品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充满人文精神和地域魅力”,“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读者心中的经典之作”,并点明其带给读者的双重收获——领略风光人文,感受深情与思考。
总而言之,谢春生的这篇读后感,成功地将深厚的师生情愫与倾心的文学评论完美融合。它是一封饱含敬仰与感激的“学生书”,真挚动人地展现了一段跨越时空、升华至精神共鸣的师生情缘。这份情感是解读文瑞先生作品精神内核的独特钥匙。它是一篇见解深刻、文采斐然的书评。作者以其对恩师的理解和对作品的细致研读,精准把握了《繁花深处》的核心价值——即对地域之魂的探寻、对人文精神的书写、以及作者“身心融汇”的创作姿态。文章结构清晰,论证有力,语言优美,例证丰富,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评论功力。
这篇读后感不仅是对《繁花深处》的精彩解读,其本身也因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一篇值得品味的散文佳作。它最独特之处在于,学生的身份赋予了评论者一种内在的、深情的理解力,使其评论超越了技术分析,触及了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和作品的情感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