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平中国人物画系列(一)
作者简介
周希平,一级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画艺术学会会员。从小酷爱绘画,深造于深圳市书画艺术学院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研修班,师从全国著名画家戴培仁教授。
其多幅作品被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书画爱好者收藏。
《代序 》
为有源头活水来
——周希平国画作品管窥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从遥远的千年不尽地流淌,不断地向前积淀着厚重的文化,体验蕴养着一代又一代永不枯竭的历史内涵。杰出的画家如群星璀璨,先贤们的作品印证着传统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痕迹,传世之作品是千万杰出画家在继承传统和发展上的有力见证,为我们留下了承载千年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周希平先生是众多热爱传统书画艺术并付出艰辛不断前行的跋涉者之一,多年来在中国画的学习创作中不懈努力,砥砺前行,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修为,在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画种上学习继承传统笔墨,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为己创作打下腹稿,并反复提炼,创作了数以百计的佳作!多幅作品分别被江西省政协、香港慈氏学会等机构和书画爱好者收藏。
清代画家石涛在他的著作中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笔墨与生活理论依据。希平先生在中国画创作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动人之点滴,并结合自己的独特思维和当下形势,通过个别独特形象的构图组合巧妙经营位置,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绘画作品。他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热爱所生活过的乡村城市和当今为时代作出贡献的农民工人以及众多的劳动者,讴歌他们,用一管之笔为他们传神写照。用真情的笔触创作出感动观者的好作品。如希平先生创作的《帮扶知心话》,是他亲身深入农村的生活写照,构图亲切感人,形象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作品《送子出征》是年初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之时,他主动以自己亲友为原型率先创作,此作品获江西省老干部局举办的书画比赛一等奖!《耕耘天地间》、《敬仰》、《牧归图》、《清谷春晓》、《春光》等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都是在用手中的画笔讴歌新时代的变化发展,作者充满着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使命意识和笔墨紧跟时代的铿锵之力。
希平先生将写意笔墨与精准的人物造型融为一体,在继承传统的笔墨中挥写出现代审美韵致,其作品以线为骨,以意造象,以型写神,线墨交融并施,放胆泼墨塑型,泼墨中蕴肌理,勾勒中含墨韵,用笔肯定果断,刚挺劲健,用墨松灵,构图讲究,布局严谨,题材广泛,包蕴古今。
希平与余学习半年之久,并常有联系,我们相谈甚欢,他的诚恳勤奋和坚毅在作品中可见一斑。希平先生文笔甚佳,每次一墨画院画展都由他执笔写序,他义不容辞欣然完成,甚得好评!祈望他在今后的学习创作中继承传统,力求出新,并有更多佳作问世,艺术永葆青春!
戴培仁于甲辰冬月
(学画体会)
形神兼备是水墨人物画的灵魂
作者: 周希平
中国画各种品类中,人物画最难。难在何处?难在形神兼备。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不朽的画论,出自唐代画家张璪之手,堪称颠扑不破的美学名言。是的,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情感转化,才能升达艺术的高度。
苦其心志,这是一个相当煎熬且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人物画家来说,无论笔墨形式上的传承研究,还是创作实践中的能力培养,造型无疑是每位画家穷其一生的探索。
在浩瀚博大的水墨世界里,一代代写意人物大师在绘画的路途上披荊斩棘,艰辛探索,潜心研究,通过不断刻苦实践,把发自内心的真诚感受注入到绘画中去,使笔下的人物生动感人,真正达到笔墨传情。
记得刚学画时,我第一次在书刊杂志上看到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戴培仁的《愚公移山》等作品时,那些震慑心灵的画面顿时使我热血涌动,激动不已,至今难以释怀。
我常想,为什么有些画作能使观者催人泪下,久久难忘?为什么有些画作能使人流连忘返、感叹不已呢?因为那些发自肺腑的作品是创作者们用真挚的感情与饱含激情的笔墨表现出来的,有立足现实的生命力,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造型准确,细节传神,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是绘画创作的灵魂所在。
艺术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作品沒有生命力。画家只有通过视觉观察和生活体验,了解当地民俗和文化差异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与性格,并引发心灵深处的振动后,把控细节形象的传神写照,调动创作欲望,将形象思维和审美意识载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出来,畅游于水墨交融的意境中。
当然,要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前提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造型表现能力。
一笔落墨,已见乾坤。中国人物画,造型是第一位的。沒有了造型,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就沒有了载体。顾恺之要“以形写神",塞尚要“在自然面前实现感觉",都深刻阐述了变自然形态为艺术形态,变自然结构为笔墨结构。一切修为,皆在造型。所谓以形写神,只有先其形而后其神从形而生之,无形则神无所依托。
然而有形而无神乃死神之相也,如尸如塑是也,故不能成其画。所谓神者,即人生存于宇宙之间所具有的生生之活力。以形写神即是表达出对象内在的生命之活力、之精神状态而已。
我在学习水墨人物画的过程中,受戴培仁名师的栽培,是他指引了我正确的前行路径,让我在崎岖的探索中沒有偏离方向,执着前行。
戴培仁老师从事绘画近五十余年,是当今中国人物画界的领军人物,对绘画艺术虔诚执着的精神感召着每位学生。他以坚实的造型,深情的笔墨描绘古今各类风土人情。在人物造型上严格要求学生,激励好学,常年进行写生训练。他说:“今天的人物画必须在造型结构骨骼肌肉,人物比例透视上科学掌握形体的造型基础,与多年训练的笔墨技法融合为一。"
为达到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先生要求学生在表现所绘画对象时,必将思想、感情移注于对象之中。熟悉其生活其精神和内在联系,并由内心之感应与迁想之所得,结合形象表现时的笔墨技法融汇贯通而挥毫后妙然得之,即是捕捉整个对象之生命精神状态表现之时,由情感调动笔墨而出之。笔墨的虚实强弱,画中留白停顿,迅猛与张扬,内敛与缓慢停歇相辅相成率然出之。先生的引导使我茅塞顿开,受益终身。
我试图求变的创作也得益于戴培仁老师。他学识渊博,视角独特,个性鲜明,是个富有深邃思想内涵的学者画家,他对中国画有着深远的独特的见解,造诣很高。他说:“人物形象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用心去感受体会每位人物的特征,尽量训练自己用不同的笔墨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个性。"他一再强调学生要拓宽个人思路,突破单一的艺术模式与单调的笔墨语言,一定要大胆突破,创新求变,强化自身的艺术风格。
水墨人物画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每位画家的社会阅历、性格气质和对事物的感受悟性不同,追求的方向相对不同,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品给人以不同的观赏感受,如黄胄的作品敏锐豪放,叶浅予的作品简练清新,程十发的作品洒脱随意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画的内涵。
近期,我向往并尝试着以凝练粗犷的写意线条,充分发挥笔墨游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结合书法、山水和花鸟画笔墨来表现人物个性。为了不失厚重感,追求最理想的艺术境界,我苦思构图,时常纠结,经营位置,寝食难安。在此过程中,虽求新意而困惑,尽管不如意诸多,但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很有充实感。
标新立异,借助笔墨特有的韵味,从现实生活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必须要用新的活性细胞替换旧的传统思维。画家只有融入个性意趣,兑入情感元素,才能绽放新的能量,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实属艰难不易。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无论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必以悟得其意,才能学为我用,死学只能苦于束缚。作为一个水墨人物画家,在学习探索中,多样风格偿试是无可厚非的。
只要不迷失了艺术的方向,就应该大胆去行动。远离浮华,心无旁骛,虔诚面对客观事物,细微观察,致力于心手相印的艺术创造,就一定能穿茧而出,豁然自由……。
周希平中国人物画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