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记忆中的石器
徐强
一、形形色色的生活石器。上世纪初,土味十足的农村,生活中有许多石头材质的用具,如酷夏时用的石头枕头,吃饭用的石头桌子、凳子,捣蒜泥的蒜臼子,门嵌子;辗米用的碾子、磨面用的石磨;播种用的石墩子,打坯础,锤布石,牛槽,柱石,井口石,……。它们都是中国农耕文化时期的化石,生产力低下的产物。2014年我在阚庄小学任教的时候,还能在村里看到唐宋时期的石咎。
记忆最深的是石火镰故事。我的爷爷徐明奎老先生,他拿一块硬度大的酷似镰刀的铁板,狠狠地蹭火石,火石发出的火星碰到火纸卷上,或者用玉米须拧成的绳上,就冒烟了,轻轻用嘴一吹火纸卷就冒出火苗了,点燃他的长长旱烟袋,享受着人间烟火。据史料记载,火镰的雏形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器普及而逐渐改进,并在明清时代盛行,且在运河古道延续到数千年的今天。
二、我童年的石器。 我是一九五八年春季出生。记 童年的玩具有拾子。拾子是捡的五块小石头,时间长了小石头磨得光亮光亮的。玩完了当宝贝似的装到捎鞑里保存起来。连最简单的玩法就是“石头、剪刀、布”。
我是一九六五年秋天上的学。学校那个时候叫“校屋”就是村里第二生产队不用的三间饲养牛的屋子,现在张金友家的地方。桌子是用土坯搭的,凳子自己带。唯一的写字、算题用的学具是石板。这个比父辈用砚台墨墨写字进步多了。石板现在很少见了,就是一块青石割下来薄石片,四周用木条想起来。写字算题时用软一点的石笔堠可以在石板上写作业。让老师判断完了擦了再用,的的确确是一件经济实惠的作业本!
时光荏苒,时过境迁。时光到了如今科学技术达到日新月异的时代,此时此刻的读者会问:老百姓为什么用石器?这是里有一个心酸的原因。那年那月运河俩岸是刚刚从百年征战中走出来,生产力特别低下,物质极其匮乏。老百姓只有就地取材用木头、石头做工具的材料。然而我们的家乡也不乏能工巧匠,他们用石头做出众多用具,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变化多端的石器发挥着无穷的生命力,今天只能存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徐洪星 于茌平区文化产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