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 由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实践与探索看兵团文旅融合发展前景
作者:杨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 “兵团”)作为兼具屯垦戍边使命与多元文化特质的特殊组织,其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承载着经济发展功能,更肩负着传承兵团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的时代使命。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以下简称 “图木舒克”)作为兵团在南疆的重要师市,依托 “屯垦历史深厚、文化多元共生、自然禀赋独特” 的资源基底,在文旅融合实践中探索出具有兵团特色的发展路径。本文以图木舒克为例,从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价值意义三个维度,解析兵团文旅融合的发展规律,为新时代兵团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一、兵团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从 “资源共生” 到 “价值共创”
文旅融合的核心逻辑是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而兵团文旅融合因 “屯垦戍边” 的特殊基因,形成了更具特色的理论内核。从本质上看,兵团文旅融合是 “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统一”“历史记忆与当代发展的衔接”“多元文化与边疆稳定的共生” 三大逻辑的有机结合。
(一)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统一
兵团的成立与发展始终与国家边疆治理战略紧密相关,文旅融合作为经济业态,其根本目标是通过产业发展巩固边疆经济基础;同时,文旅活动作为文化传播载体,需承担起弘扬兵团精神、增强国家认同的政治功能。图木舒克作为南疆兵团重要节点城市,其文旅融合从起步就明确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定位,既通过旅游激活文化资源价值,又通过文化赋予旅游精神内核。
(二)历史记忆与当代发展的衔接
兵团文化的核心是 “屯垦历史” 与 “当代实践” 的延续性 —— 从老一辈军垦战士 “一手拿枪、一手拿镐” 的艰苦创业,到新时代 “现代化屯垦” 的创新发展,构成了完整的文化脉络。文旅融合需将这一脉络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既保护好历史遗迹(如古城遗址、老军垦旧址),又展示好当代成就(如现代化农场、产业园区),让游客在 “历史 — 现在 — 未来” 的叙事中理解兵团使命。
(三)多元文化与边疆稳定的共生
兵团所在的新疆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兵团文化本身就是汉文化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文旅融合需以 “民族团结” 为底色,通过文化展示、民俗体验等形式,呈现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的生动场景。图木舒克作为汉、维吾尔、回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城市,其文旅产品天然承载着促进民族文化互鉴的功能。
二、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旅融合的资源基底与实践路径
图木舒克市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第三师师部所在地,因 “唐王城遗址” 得名,因 “屯垦事业” 兴盛。其文旅资源兼具 “历史厚度、精神高度、生态美度、民族温度”,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资源基底:四类核心资源的协同赋能
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古丝绸之路中道重要节点,图木舒克拥有唐王城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马耆寺遗址等历史遗迹,承载着西域文明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记忆;同时,作为兵团屯垦重镇,保留了 1950 年代以来的军垦旧址、老农场等,记录了兵团人开发南疆的奋斗史。
精神文化资源:第三师自 1950 年组建以来,形成了 “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的精神传承,涌现出 “戈壁母亲”“屯垦先锋” 等典型人物与故事,是 “兵团精神” 的鲜活载体。这类资源虽无形,却能通过具象化表达(如纪念馆、主题展)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自然生态资源:依托叶尔羌河、盖孜河滋养,图木舒克形成了 “沙漠绿洲” 独特景观 —— 既有大漠胡杨的苍凉壮美,又有农田湿地的生机盎然;同时,特色农产品(如 “图木舒克冬枣”“灰枣”)构成了 “农业 + 旅游” 的基础。
民族文化资源:市内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回族花儿、汉族秧歌等民俗艺术交融共生,特色美食(烤包子、手抓饭、军垦拉面)、传统手工艺(艾德莱斯绸、剪纸)等,成为展现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实践路径:从 “资源整合” 到 “价值转化” 的三维突破
基于资源禀赋,图木舒克以 “串联文化脉络、激活体验场景、延伸产业链条” 为核心,探索出具有兵团特色的文旅融合路径。
以 “文化叙事” 整合资源,构建主题旅游线路
打破 “资源分散、各自为战” 的局限,以 “历史 — 现在 — 未来” 为叙事主线,串联碎片化资源:
推出 “唐王城・丝路记忆” 线路:以唐王城遗址为核心,配套建设遗址博物馆、丝路文化体验馆,通过 VR 技术还原古城商贸场景,让游客感受 “古丝路繁华”;
打造 “兵团精神・屯垦记忆” 线路:串联第三师军垦博物馆、44 团老军垦旧址、现代化农场,通过老战士口述历史、农耕体验(如手工播种与机械耕作对比),展现 “从戈壁荒滩到绿洲新城” 的变迁;
设计 “民族团结・共居记忆” 线路:以多民族聚居村为节点,开发民俗体验项目(如维吾尔族刺绣工坊、回族非遗美食制作),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的民族关系。
以 “场景创新” 激活体验,丰富产品供给形态
从 “观光打卡” 向 “深度体验” 转型,将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全流程:
精神文化具象化:在军垦博物馆设置 “沉浸式剧场”,通过演员还原 “老军垦开荒”“戈壁母亲送子参军” 等场景,让游客通过角色扮演、互动问答等方式理解兵团精神;
历史文化活态化:在唐王城遗址周边建设 “考古体验基地”,与高校合作推出 “小小考古家” 研学项目,让游客参与模拟发掘、文物修复,感受西域历史魅力;
民族文化场景化:打造 “丝路民俗小镇”,集中展示多民族手工艺制作过程,开设 “民族美食课堂”,邀请本地居民担任 “文化讲解员”,形成 “游客与居民共体验、共交流” 的氛围。
以 “产业延伸” 拓展价值,构建融合经济链条
推动 “文旅 + 农业”“文旅 + 文创”“文旅 + 康养” 跨界融合,实现 “旅游创收” 与 “文化增值” 双重效益:
文旅 + 农业:依托优质红枣、棉花等特色产业,打造 “军垦农场采摘园”,开发 “从种植到加工” 的农事体验项目,推出 “军垦棉麻文创产品”(如棉麻服饰、红枣文创礼盒),带动农产品溢价;
文旅 + 康养:利用沙漠绿洲的生态优势,开发 “胡杨康养步道”“戈壁星空营地”,结合兵团 “健康屯垦” 理念,推出 “军垦养生餐”“民俗疗愈体验”,吸引中老年游客;
文旅 + 数字:搭建 “云上图木舒克” 平台,通过数字展厅、在线研学课程等,让无法实地到访的游客 “云游唐王城、云听兵团故事”,扩大文化传播半径。
三、图木舒克文旅融合的成效、挑战与优化方向
(一)阶段性成效:从 “文化资源” 到 “发展动能” 的转化
经济带动效应初步显现:2023 年,图木舒克市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 35%,文旅相关收入增长 42%,带动周边团场 1200 余名职工群众就业(含民族职工 700 余人),“文旅 + 农业” 模式使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提升 20% 以上。
文化传承功能持续强化:军垦博物馆、唐王城遗址等成为本地中小学 “研学实践基地”,年均接待学生超 5 万人次;“兵团精神宣讲团” 结合旅游场景开展宣讲,让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的精神通过游客口碑传播至全国。
民族团结纽带作用凸显: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旅项目(如民俗小镇经营、文化表演),既让各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又通过游客与本地居民的互动,增进了对 “边疆各民族共同奋斗史” 的认同。
(二)现存挑战:从 “初步融合” 到 “深度融合” 的梗阻
品牌影响力待提升:相较于北疆兵团师市(如八师石河子),图木舒克文旅品牌知名度较低,“唐王城”“兵团屯垦” 等核心 IP 的全国性传播不足,游客以周边区域为主。
产品供给待升级:当前仍以 “观光型” 产品为主,“体验型”“沉浸式” 产品(如夜间旅游、主题演艺)稀缺;季节性明显(旺季集中在春秋),冬季旅游产品空白。
配套支撑待完善:交通方面,对外连接的高铁、航空线路较少;服务方面,专业导游、文创设计等人才不足;智慧化方面,景区数字化导览、在线预订等功能仍需优化。
(三)优化方向:以 “高质量融合” 推动 “可持续发展”
强化品牌 IP 塑造与传播:
提炼核心 IP:将 “唐王城(丝路记忆)”“兵团屯垦(奋斗记忆)”“多民族共居(团结记忆)” 整合为 “图木舒克・三记忆之城” 品牌定位;
创新传播方式:与主流媒体合作制作纪录片(如《唐王城与兵团人》),利用短视频平台发起 “我与兵团的故事” 话题挑战,邀请文旅达人开展 “直播云游”。
深化产品供给侧改革:
补齐产品短板:开发 “唐王城夜游” 项目(灯光秀、沉浸式戏剧),打造冬季 “沙漠温泉 + 民俗年俗” 产品;
延伸产业链条:以 “文旅 +” 为抓手,建设文创产业园(集聚本地手工艺人)、农产品加工体验区,形成 “旅游消费 — 产品销售 — 就业增收” 闭环。
完善支撑体系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推动 “师市 — 团场 — 景区” 交通网络升级,开通至乌鲁木齐、喀什等城市的旅游专线;
培育专业人才:与高校合作开设 “文旅管理定向班”,培训本地职工成为 “文化讲解员”“民宿管家”;
深化区域协同:联合喀什、阿克苏等周边地州,推出 “丝路文化 + 兵团精神” 跨省旅游线路,形成 “资源互补、客源共享” 的发展格局。
四、结论:兵团文旅融合的价值启示
图木舒克的实践表明,兵团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 “文化 + 旅游” 叠加,而是 “政治使命、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 的多元统一。其核心启示在于:
从价值维度看,兵团文旅融合需始终坚守 “两个属性”——政治属性(弘扬兵团精神、巩固边疆稳定)与社会属性(促进民族团结、传承多元文化),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价值; 从路径维度看,需立足 “资源禀赋” 与 “地域特色”,避免同质化,通过 “小而精” 的特色产品打造差异化优势;从目标维度看,需追求 “可持续发展”,让文旅融合成为 “职工群众增收的渠道、文化传承的载体、边疆形象的窗口”。
未来,随着兵团文旅融合的深化,图木舒克市有望成为 “南疆兵团文旅标杆”,而其探索也将为兵团各师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 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让边疆文化在融合中绽放新光彩。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