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戏台的前世今生
在童年的记忆深处,村中的戏台在岁月的洗礼下,尽管满目沧桑,但仍然给人一种邂逅相遇的美感。它默默地伫立在那里,似乎在见证着村落的发展变化,诉说着无数的感人故事。
村中有两座戏台,坚守在村南沟畔,分立于"冀家祠堂"东西两侧,也可能是风水的缘故,两个戏台和"冀家祠堂"近乎等距,百米有余。东边戏台朝西,西边戏台朝东,在一个中轴线上。老辈人叫它"对台",也就是"唱对台戏"。两班人马同时演出,争胜负、比高低,进行精彩对决,带给观众欢乐和悬念,同时也进行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传播。尽管东、西戏台相距较远,但也能从台下观众人数的多与少分出胜负来。两个戏台都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和艺术魅力。就像两个年长的老者,捋着胡须,踮着脚尖,面面相觑……
远远看上去,戏台是青砖灰瓦搭建而成。孔雀般张开的屋顶,把整个戏台衬托的更加生动活泼。
两个戏台均为木质结构,都是单层。东戏台台基高估计有两米,要比西戏台台基高出五六十公分。台基上由四根台柱支撑着整个建筑,台柱下面各有一圆鼓形"柱础石",是承受台柱压力的垫基石。四根台柱之间采用"台前两柱凌空"的布局,通过内部抹角梁、榫卯结构与横枋相互固定来实现结构稳定。
戏台大梁由"随梁枋"(贯穿台柱的水平雕花木)和两边木雕的龙头挑起,使大梁造型更富视觉冲击力,象征着祥瑞与动感。随梁枋上雕刻的两条长龙戏珠,威风凛凛,龙的眼神锐利如炬,透出了王者的霸气与尊严,仿佛在审视着世间万物。既体现了建筑装饰的精美工艺,又蕴含着"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通过威严的形态,暗示戏台的庄重氛围,成为戏台的守护神和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
东戏台较西戏台在建筑造型上略为简单些。
大梁上方的五个"垂花柱'',雕刻着盛开的莲花,寓意着高洁。"垂花柱"在古代建筑中蕴含着"占天不占地"的智慧结晶。连结"垂花柱"的叫作"花罩",它由两个木雕的小龙头托起,将五个"垂花柱"连结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它上面雕刻的是"双龙戏珠"、"双凤戏牡丹"、"福鹿嗅葵花''、"松鼠食柿子"等图案,整个透雕寓意着富贵吉祥和事事如意,展现出了传统文化深邃的内涵。托起斗拱的"平板枋"上雕刻着"串枝牡丹",一正一反,形成了飘逸灵动的视觉效果,不由得让人叹为观止。
大梁上边的五组斗拱,由方形坐斗和弓形拱组合而成,特别是"平身科""三跳五踩斗拱"更是引人注目,层层叠置,结构精妙。通过"斗、拱、昂"等构件将屋顶荷载逐层传递至台柱,形成稳固的支撑体系,增加建筑的层次感。更让人惊叹的是斗拱上面那昂起的龙头,仿佛能听到它呼啸的声音,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气势,威严而庄重,似乎要翱翔于九天之上。上面的"浮雕、透雕、祥云"等图案构成了视觉上的美感。在大梁上也绘有一些简单的花纹,虽没有木雕那样精美,但也有一种质朴的美,看上去极具艺术价值。
在古代,斗拱越复杂越繁华就越能显示出建筑的高贵和瑰丽。村中的这两座戏台,特别是西戏台,它的建筑独具匠心,大龙小龙神态各异,展现出无尽的力量和激情。毫不夸张地说,它的雕刻艺术可与皇家的筑建相媲美。
屋顶是单檐歇山顶,屋脊装饰"螭吻、鸟兽"等砖雕,象征着吉祥和安宁,虽然经历风雨侵蚀却依然完好无损。它体现了古代传统建筑的审美追求,恰似在守护着戏台的神圣。
屋上边的飞檐翘角悬挂风铃,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清脆的声响,犹如戏台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飞檐翘角不仅体现了文化象征、艺术美学和实用功能,又包含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让人们看到了古建筑的灵动和美感。
两个戏台都是"演出区"和"准备区"前后场分区结构,戏台两边建有耳房,为演员的化妆和休息场所。耳房与前场八字型墙壁上各有一圆洞,用来观察演出情况和观众的情绪。每当演出时,台前就挂上了红色、蓝色、紫色和灰色的几道帷幕。内边台柱的两旁就挂上了"出将""入相"的绣帘,是演员登台和下场的通道,烘托出剧场的氛围。这主要是借用"出朝为将,入朝为相"的寓意,寄托对演出成功的期许。
戏台隔离区的台柱上悬挂着蓝底金字牌匾,东、西戏台的牌匾上的字均为"聚雅风",东戏台创建于乾隆十五年二月,道光二十五年三月重修;西戏台牌匾上只有雍正昭阳赤奋若(当时的天干地支即雍正十一年)小修字样,再无其他信息,距今已三百零二年,究竟什么时候所建,不得而知。东戏台的牌匾较西戏台牌匾稍窄些。
两个 戏台内饰的墙壁上都有壁画,尽管斑驳,但仍清晰可见。儿时只知道那些壁画好看,却不知道其具体内容。只是听老年人讲,''墙壁上一般都画的是'八仙过海'、'魁星点斗'和有关'忠孝义节'、'伦理道德'等文化内容。"现在想起来,才更加地钦佩和体会到先辈的知慧,及传统文化教育对人生成长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由于东戏台台基较高难以攀爬,儿时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西戏台玩耍,"捉迷藏、捉蛐蛐、跳房、跳绳、顶腿、顶人"等场景仍历历在目。永远成了童年时期回忆的情感体验和历史记忆。
不曾记得西戏台上有什么对联,只记得东戏台上有砖雕对联。当时由于初学识浅,不知道对联的含义是什么。现在看来,才知道先辈建戏台写对联的真正意义。上联是"借衣冠以发明古道",意思是通过恢复或借用古代衣冠服饰来彰显和复兴古代的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下联是"按律吕而唤醒今人",意思是以古代音律的严谨和谐为喻,用古典礼乐的精神唤醒人们对礼仪、道德的重视。暗喻通过遵循自然或人文法则来唤醒人们对生命、社会的思考。这种无声的教育意义胜似有声,让祖祖辈辈人来感受它无穷的教育魅力。
在当时那个年代,戏台是村民情感交流的场所,看戏、聊戏、谝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每当逢年过节,全村人都会集在那里,形成独特的节日氛围。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戏台常常被作为样板戏、电影放映场地。即便是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戏台仍然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记忆中,曾演过《沙家浜》《红灯记》《红湖赤卫队》新疆歌剧《逛新城》电影《上甘岭》《小兵张嘎》《鸡毛信》等剧目。特别是《沙家浜》中饰演"刁猾奸诈"的刁德一和兄妹演唱《逛新城》给人留下了难一磨灭的印象,至今仍记忆犹新。
大概是一九七三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村上建学校和其他公益事业,"冀家祠堂"和东、西"戏台"都被拆除。村上的几个乡贤和干部商量,将两个戏台合二为一,移建在新校址,把两个牌匾挂在一起,其中将一块牌匾顺应时代刷膝写上了"为工农兵歌唱"的字样。移建的戏台省去了好多工序,包括内饰的壁画和戏台上的屋脊。建成后便成了学生受教育的场所,后来改成了幼儿园。多年后,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冲击,农村小学面临生源枯竭的困境,学校又不复存在。仅有戏台仍保存基本完好。曾有商家多次想购买,盗贼也多次盗窃,都被村上的贤德志士给以拒绝和驱赶,戏台才保留到今天。它宛如一个被遗忘的"见证者",显现出独特而迷人的清幽,静静地站在那里,孤独而又寂寞,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过往和时代的变迁。斑驳的戏台在阳光映照下勾勒出沧桑的线条,虽然经历岁月的磨砺,但仍然能感受到它曾经所演绎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尽管仅存的戏台已经荒废,但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每当人们提起它,无形中便成了村民集体认同的情感符号。
这个戏台,它不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一部"史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还是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期望后来者能够重视和保护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让这座戏台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书写属于它自己的传奇故事;让它像那永不干涸的沆水,流淌着无尽的文化瑰宝;让它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202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