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
文/褚向平(河北)
蝉鸣早就喧嚣人间
楼台的倒影亦闲步池塘
唯独蛙声响亮
从此我懂了七月流火
盛夏漫长 但连日的雨朦朦
风来去 让我充满忧伤
越推越远的远山
还有仅剩下轮廓的故乡
我不知道如何怅惘
如何欢喜
藏在内心深处的誓言
会不会变成一句谶语
面对窗外世界
我已无计可施
跟定季节走吧 或许
一段故事自有一段故事
的隐喻 渔火和稻香的情节
将来 会令后人暇想
令后人回忆
伏天里的怅惘与时序哲思——评褚向平《入伏》的季节抒情
褚向平的《入伏》以细腻的感官捕捉与幽微的心境描摹,将盛夏伏天的自然景象转化为承载乡愁与生命叩问的情感容器。诗歌没有对入伏时节的直白铺陈,却在蝉鸣、蛙声、风雨的交织中,藏着对时光流逝、故乡远去的怅惘,最终在时序的自然流转中寻得一丝释然的哲思。
诗歌开篇以典型的夏日意象切入,却带着别样的情绪底色:“蝉鸣早就喧嚣人间/楼台的倒影亦闲步池塘/唯独蛙声响亮”。蝉鸣的“喧嚣”、倒影的“闲步”、蛙声的“响亮”,本是盛夏寻常景致,却在诗人笔下暗生张力——热闹的自然景象与后文的“忧伤”形成隐性对照,为情感的铺陈埋下伏笔。“从此我懂了七月流火”一句,既点出“入伏”的时节特征,又将“七月流火”的古老意象与个人生命体验相连,让季节的到来有了沉甸甸的情感重量。
紧接着,诗人的笔触转向内心的迷茫与怅惘:“盛夏漫长 但连日的雨朦朦/风来去 让我充满忧伤/越推越远的远山/还有仅剩下轮廓的故乡”。“雨朦朦”“风来去”的自然动态,恰是内心不安的外化;“越推越远的远山”“仅剩下轮廓的故乡”则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故乡的模糊与远去,成为“忧伤”的核心源头。这种对故乡的眷恋与失落,在伏天的漫长时光里被不断拉长,更显深沉。
诗歌中段的叩问尤为动人:“我不知道如何怅惘/如何欢喜/藏在内心深处的誓言/会不会变成一句谶语/面对窗外世界/我已无计可施”。在季节的洪流与现实的变迁中,诗人坦陈内心的无力——不知如何安放情绪,不知曾经的誓言能否经受时光考验。这种对生命不确定性的追问,让诗歌跳出单纯的乡愁书写,多了几分对人生境遇的普遍思考。
而结尾处,诗人却在无奈中寻得一丝豁达:“跟定季节走吧 或许/一段故事自有一段故事的隐喻/渔火和稻香的情节/将来 会令后人暇想 令后人回忆”。从“无计可施”到“跟定季节”,是对自然时序的顺应,也是对生命规律的接纳。“渔火和稻香”的意象为伏天增添了烟火气与诗意,而“令后人暇想 令后人回忆”的展望,则将个人的怅惘融入更宏大的时光叙事,让当下的迷茫在历史的回响中变得轻盈。
整首诗以“入伏”为时间节点,将自然景象、乡愁记忆与生命哲思熔于一炉。诗人没有刻意雕琢意象,却让蝉鸣、风雨、远山、故乡等元素自然串联,在怅惘与释然的情感起伏中,完成了一次对季节与生命的温柔对话——原来每个伏天的故事,都藏着时光的隐喻,等待被岁月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