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奋的鼓点 精神的重生
——读《三声一呼雷》随感
段文明
《三声一呼雷》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标注着书的主旨——
一个小山村
一群热血男
一门四英才
一脉薪火传
不错,这就是一部记叙父辈生平的红色履历,字里行间响彻着他们那不折不挠前进的振奋鼓点,丰盈情感里张扬着他们精神的重生。
崇敬中,我读出了老辈人的人生际遇——他们在时代的沧桑和跌宕中进行着命运的淬炼,诠释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昭示着时代的特色,放射着特定的人性光辉。
同时,我也读出了后辈人慎终追远的情感寄托和自身的文化救赎——用文字表达自我的孝心彰显着人伦挚爱,以出书结册来抵御渐行渐远的父辈们存在的虚无化。


所谓“三声”即张同声、张恒声、张振声,“一呼雷”即张虎林。洛宁县陈吴乡,熊耳山与丘塬的衔接处,一个百十口人的小山村——月山原村,张姓一门竟出了四位投身革命的同仁志士,根据名字谐音,约定俗成地用“三声一呼雷”这通俗易记的村语俚言,而叫响了当时当地的政治天空,无疑,这是对献身革命事业的张姓四英才最具褒誉性的经典口碑了。
掩卷沉思,我感动他们一生血与火的锤炼、敬佩他们矢志不渝的初心坚守、仰视他们挺拔俊逸的红色身影、唏嘘他们任劳任怨的委曲求全之余,平心而论,我又觉得“三声一呼雷”人生无悔幸运无比——
熙攘人世芸芸众生,谁人不是一本“书”?
谁人的一生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谁人的生命历程没有电火迸溅的闪光点?
可滚滚红尘茫茫人海,穷其终生,有几人能把自己的一生装订成册,供后人朝咏夜吟崇敬膜拜呢?
“三声一呼雷”做到了。说他们幸运,这是其一。
幸运之二——是他们教养有秉持其红色衣钵的实至名归的孝子贤孙。
“三声一呼雷”的后人们,不仅有传续父辈革命基因、继承父辈遗风遗志、弘扬父辈精神大义的心志,而且有搜集先辈真实资料挖掘遗珠散玉的能耐和集腋成裘成书面世的本事 ——“三声一呼雷”中,最早谢世的距今已73年,最晚远去的也有21年矣,他们随风而逝消弭于历史深处的同时,也无可挽回地带走了当事人鲜活真切的人生资料及现实佐证。还好——人亡声息之后,后人们猝然间灵异地惊觉到:人去史断,将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天大缺憾!
他们急迫地凝心聚力,周密地布局谋篇,决心重新唱响“三声一呼雷”。毋庸置喙,这是一桩落花寻枝的难事!《三声一呼雷》的编纂者们,在逝去的时间风尘中,要寻觅多少有价值的线索?要寻访多少知情人士?要翻阅多少陈年档案?又要条分缕析地挑拣和甄别多少手记资料啊?卷帙浩繁、枯纸堆积,从中翻找历史真实无异于淘沙滤金,这需要多大的静心、耐心、坚毅和隐忍呀?
“有意义!不容易!非常好!”是我捧起《三声一呼雷》第一时间的真实心声。是啊,《三声一呼雷》的编纂者们可以如愿以偿地告慰自己的先辈了:“九泉之下无牵挂,红色基因有人传。常忆先辈悲壮事,忠臣孝子出月山!”
当然,用文化关照父辈的同时,也成就了编纂者们用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当代救赎。
“三声一呼雷”最大的幸运,也是先辈他们第三个幸运,那就是他们生当其时地要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其中、要么选择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献身其间——
在时代的棋盘上,谁人不是一颗棋子?而能勇往直前的过河棋子能有几颗?
试想,“三声一呼雷”的同代人,不说全洛宁县,不说全陈吴乡,且说小小的山村月山原,唯此四人吗?那么多的同乡同辈谁没有苦撑苦熬起伏跌宕的人生旅程?但他们都渐次散落于时间的大漠后,个个微如芥、人人賎如尘般得籍籍无名。而“三声一呼雷”,却能被来者仰视、令后人记取,何也?因为他们中有两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敢于在白色恐怖中站在共产党的党旗前举起右手握拳宣誓:“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党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保守党的秘密;对党有信心;百折不挠,永不叛党!”(抗战时期党的誓言),因为他们中另两人也舍身忘我地献身革命无畏无悔;他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流血流汗流泪,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坚韧不拔不折不挠,奉献青春甚至生命。
因之,他们要么赫然有名于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档案,要么光彩一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史册。一言以蔽之:“三声一呼雷”之所以成为“三声一呼雷”,全赖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伟大事业的“在册”之人,他们的一切奉献,一切牺牲,一切委屈,都是一个信仰人至死不渝的初心守候所赋予的一种必然!这一点,先辈“三声一呼雷”也正是如是认同和践行的,《三声一呼雷》的文字肌理里也到处都有如是的佐证。
为“三声一呼雷”的人生幸运而幸运!
向“三声一呼雷”致敬,他们的革命行径令后人永远珍望!
向《三声一呼雷》的编纂者们致敬,他们苦心孤诣地唤起了一段不该忘却的血色记忆!
我捧着《三声一呼雷》,面南凝望:我清晰地看到了“三声一呼雷”这几条热血汉子正从生于斯长于斯的月山原小山村的窑洞里款款走出,他们笑语晏晏,依次坚毅登上村南的火石坡,用期望的目光深情地抚摸着他们曾经洒血流汗的广袤大地......
恰于其时,一首歌颂家乡及其精神的歌声也訇然响起——
月儿弯弯呀照月山,山窝窝抱着那卧龙湾。
山娃娃握着土蛋蛋,追着月亮下了那个塬。
山爷爷扯着嗓子喊,三声呼雷打了那个闪。
月儿惊 地打颤, 忠臣孝子出月山。
月儿弯弯呀照月山, 山窝窝养育出那好儿男。
山娃娃扛起枪杆杆, 迎着风雨上了那前线。
山爷爷扯着嗓子喊, 三声呼雷打了那个闪。
战敌寇 保家园, 月山原声震金门川。
哎嗨哟哎嗨哟, “三声一呼雷”呀,
铸丹心 炼赤胆, 山娃娃变成了热血男......
2025年7月17日下午于县城翔梧路宅
注:《三声一呼雷》是洛宁县陈吴乡月山原村的张根书、张孝民、张瑞民、张校民等缅怀其先辈张同声、张恒声、张振声、张虎林的文集,书中以大事年表、生平纪事、手泽遗墨和亲人缅怀的方式用弥足珍贵的资料及时代讯息记述了其先辈的风雨人生,表达了晚辈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作者简介:段文明,杖国老朽。36岁前务农,后当过小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残缺》《不仅仅为爱》《边走边唱》。作品散见于《安徽文学》《长篇小说》《奔流》《牡丹》《黄河文学》《时代作家》《文学天地》《文化时代》等文学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