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期
永宁县城以姓氏命名的胡同
张泽武
永宁县城为千年古城,唐宋以来为永宁县治所在地,有1600多年建城史,世称“书城”。 永宁县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自古以来,有许多名门望族迁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许多大宅院,以及与姓氏有关的地名。这些街巷名称是地方文化的缩影,探讨这些名称由来,可以揭示地名演变及其渊源以及历史发展规律。
二十多年来,我在采访张氏文化的同时,对明清时期永宁县城的街道、巷道、胡同,做了深入调查,对永宁县城与姓氏有关的地名和街巷,也做了初步探讨分析,归纳整理于后。由于年代久远,说法不一,若有不妥之处,敬请知情者批评指正,补充完善。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县治图
永宁县城以姓氏命名的胡同共有十一条,涉及到十一个家族,八个姓氏。分别为:黄家胡同(2条)、贺家胡同、王家胡同(2条)、梅家胡同、焦家胡同(2条)、张家胡同、吴家胡同和金家胡同等。
以姓氏命名的过道有:张家过道。张家过道有二,分别在张家胡同东西各一。
现将永宁县城以姓氏命名的胡同介绍于后。
1.【王家胡同】:在永宁县城东门外。即今洛宁县老城东门外东关窑涧河东兴宁东路北侧。该胡同以王氏家族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于此,故名王家胡同。
王氏始祖王兴系浙江人。始祖传子四人,于明朝成化年间北迁河南。长子讳正,迁居陕州西凡村(今陕县菜园西凡村);次子讳礼迁居永宁县故县河东村(今洛宁县故县河东村);三寄于王伙(不详);四讳成迁居嶕峣山北麓山后村(今洛宁县小界乡山后村)立祖。
据王氏后人王铁当讲述,本支王氏从山后大村迁此。
王氏始祖王成,传至五世时王自成迁居永宁县城涧河东岸居住。王自成传二子王文吉、文静兄弟二人,后裔聚族而居,世居于此,繁衍成族,王氏家族后裔现有110余人。王家胡同口,王氏家族建有王家石牌坊。王家胡同口西侧建有王氏家庙,解放后为王家人住宅,2020年拆除。
王铁当老爷王国顺,在洛宁县公款局供职,知名于时。清代至民国时期,王氏后裔都回山后大村上坟。
王氏家族有《王氏家谱》原由王凤翔保存,亡故后,其子王建设经管,后来家谱遗失,下落不明。

王家胡同


王家胡同口西侧王氏家庙旧址
【王氏家庙】:在今东关村东门外涧河东岸王家胡同西侧。
2.【黄家胡同】:黄家胡同今称义和巷。在永宁县城东门内时和街北侧。即今洛宁县老城东大街北侧东关小学东。该胡同官庄村黄氏家族后裔迁永宁城,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于此,故名黄家胡同。

黄家胡同

黄氏家族原籍南直常州府江阴县马陀沙黑石头巷。明洪武初年黄氏始祖调发永宁,镇守白马、神顶二寨,迁居永宁县官庄村。黄氏家族后从东宋官庄村分迁永宁县城东北隅。从十三世起,分仲魁、仲肖、仲实三门立祖。诚贵迁永宁城东门内东北隅,即今洛宁老城东北隅黄家胡同。
本支黄氏家族后裔现有20户,100余人。2007年修谱。
重修黄氏祖茔碑记
碑背面上首右起雕刻“源远流长”四字,处于海浪波涛之中,
尝闻: 木之生,必有其根;水之流,必有其源。有其根者枝叶茂盛,有其源者支派流长。为物则此,何况人乎。
适逢盛世,溯宗觅祖,勒石存史,以鉴诸后。
河南省洛宁县东北隅,距县城三十里汉岭腹地,有村名曰官庄。村中,黄氏祠堂东行一百五十丈,路北呈坟园五亩,青冢序列十三世,翠柏参天百余棵,其俨然壮观者,乃吾黄氏祖茔也。
然奈,沧桑倏变,子孙愤庸,昔时胜貌,俱不存焉。
吾黄氏先祖原籍南京常州府江阴县马驼沙黑石头巷。自元末顺帝八年春,明军挥师潼关,平定永宁时,吾祖系徐达麾下之参将也。时元兵之残余,负隅白马、神顶二寨顽抗,遣吾祖隶永而居,后寿终寝于此,距今六百三十载矣。继之明末,仲魁、仲岗、仲实时,正十三世人也。
吾黄氏一族,枝叶荣茂,迁徙繁衍,分布甚广,综计已逾万人矣。据家谱所载,振海迁陕西洛南之三条岭,志刚迁洛宁之南丰,富申、富喜迁宜阳之三乡,诚贵迁洛宁老城之东关。其他不知名者,宜阳之穆册关,宜阳之东王,陕县之黄沙,洛宁之下河堤、陕庄、贠庄、丁寨、东宋,河南之睢县,沿海福建、台湾等地均有其黄氏后裔也。
吾黄氏一门从十四世始即以字排辈论世曰:
本进守一三家世振成继有永殿光超学仕政立直汉峰承明 江豫洛弘夏昌
谨载止此。临碣岂无祈祖垂泽之感乎!愿吾黄氏之族,万代昌隆。
十三世长门仲魁之后二十世世兰、世田、世炎,二十三世继洲(庠生)。十三世二门仲岗之后十九世家正,二十四世应南。
十三世三门仲实之后十四世栋、库、鳌,十七世一龙、凤、玹、玺、璧、琮(小六门),炳明(洧川司训),二十三世文德(山东齐河县正堂)
廿九世黄学哲、廿七世黄壬寅撰文
洛宁县书法协会理事长孔祥盈书丹
张海洋刻石
3. 【贺家胡同】:在永宁县城时和街北永宁县衙东。在今老城东大街北侧。赵村贺氏家族迁此定居,其后裔世居于此,繁衍生息,故名贺家胡同。

贺家胡同南口

贺家胡同北段

相传贺氏家族,在明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
明初贺氏先祖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河南府永宁县,始居陈宋村,后迁北赵村。先祖闺姑讳守儿抚侄讳礼,衍传至今,礼生荣、刚、宪三子,长子荣世居赵村,次子刚迁居草庄村,三子宪迁居石窑村,迄今已延至二十四世,3000余人。贺氏家族后裔主要分布于北赵村、草庄村、石窑村、故县街、上西沟等处。

贺家胡同贺氏神祗
贺氏家族長门贺荣世居赵村,明末清初时期,長门后裔贺奇迁居永宁城东北隅立祖,后裔世居永宁城东北隅,永宁县城贺氏家族后裔现有10余户,40余人。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 列女志
“贺氏,小字守儿,贺礼之姑母,北赵村人,年十余未择配,父母皆卒,依兄嫂以居。兄殁,侄在襁褓而嫂欲再醮,女挽留,嫂难之曰:汝能终身不嫁者,余即不再醮。女慨诺。未及嫂死,乃抚侄成立授室,经营家计,年逾六十卒于母家。贺氏立有祭田碑。“
4.【王家胡同】:在永宁县城东门里时和街南侧。在今洛宁老城东门里东大街南侧老城关公社西边。在东南街焦延年住宅西侧。解放后,王家胡同北段已被居民占用,没有小巷,不能通行。王家胡同南段尚存。
清朝后期,崛山王氏家族后裔迁此经商,后裔定居于此,故名王家胡同。

王家胡同北口旧址

王家胡同南口
明朝洪武四年(1371),王氏始祖王越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府永宁县(今洛宁县),为洛宁县东(指杨坡村、牛渠村、嶡山村)王氏家族开基始祖。
王越传三子,长子六荣公迁居杨坡村立祖,次子六谷公迁居牛渠村立祖,三子六安迁居嶡山村立祖,三处各自立祖,繁衍成族。王氏家族王越后裔现有7000余人,主要分布于嶡山、冀庄、高湾、温庄村、杨坡村、牛渠村、宜阳县上龙窝以及嵩县、陕县李村等处。
清朝后期,嶡山村王氏家族西门朗公后裔李昌德迁居永宁县城经商,遂定居县城东门里。本支王氏家族后裔现有20余人。
5. 【张家胡同】:在永宁县城后街时东营北侧。旧址在今洛宁老城东南街北侧张鼎延故居正宅大门东侧。张氏家族自金门寨迁此建宅,张氏家族后裔世居于此胡同,故名张家胡同。
张家法厅,在张鼎延正宅过厅东侧。原为张氏后裔张全禄的住宅,后来卖给了梅同声。法厅东侧为张家书院和花园。
张家过道有二,一在张鼎延故居东院西侧,一在张鼎延故居西院东侧。

张家胡同

张家过道(东院)

张家过道(西院)

按:张氏家族祖籍陕西同州。元末避兵,张氏始祖张仲文从陕西同州雁羗村迁居河南府永宁县北里村(今德里村)。明崇祯初年迁居金门寨。明四川巡抚张论、张鼎延父子建宅于永宁县城东南街。张氏家族迁居于此,繁衍成族。本支张氏家族分为三支,中院、东院、西院,张氏后裔现有300余人。
《东关社区志》记载:
“张姓:明末,陈吴德里人张论(祖籍陕西同州)任四川巡抚。清初,其子张鼎延任兵部侍郎。他们在城东南隅建造府邸,其后裔定居于此。繁衍至今,分为西院、中院、东院三小支。西院以张发、张磨、张天祥为一小支;中院以张留官、张凤池、张亮、张石亮为一小支;东院以张文选、张民选、张公选、张连选为一小支。”
6. 【黄家胡同】:在永宁县城东南隅里仁巷偏西路南、时东营南侧,今东南街南侧。明初,黄氏先祖黄世贵自山西省洪洞县南渡黄河迁居河南府永宁县城,后裔世居于永宁城东南隅,黄氏家族后裔世居该胡同,故名“黄家胡同”。

黄家胡同
永宁县城黄氏家族东大街有两大支派,居住在东大街时和街北侧(东北隅)的黄氏家族为官庄黄氏家族支派,居住在东大街时和街南侧(东南隅)的黄氏家族为永宁城黄氏家族支派。
黄家胡同黄氏家族为永宁城黄氏家族支派。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黄家族氏四世祖黄世贵自山西省洪洞县南渡黄河,迁河南府永宁县城内东南隅定居,后裔分徙草庄、沟村、福兴庄、王村、大原村、西王村、洞沟村、下峪街、下峪镇柏子坪、上戈庄子坪等处,已繁衍二十世,一千余人。
永宁城黄氏家族,现今居住在洛宁老城的黄氏家族后裔约有200余人。

黄氏家族“孝友足式”匾额
7.【梅家胡同】:在永宁县城后街时东营南侧。旧址在今洛宁老城东南街南侧,金龙巷南口东边。焦元家住宅正南为梅家胡同。梅同喜住宅在梅家胡同东侧,梅同礼家住宅在梅家胡同西侧。
明初,梅氏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府永宁县城北梅窑村。明朝时期,梅氏家族支系迁居永宁城东南隅定居,梅氏家族后裔世居于该同内,故名“梅家胡同”。
梅家胡同在东,焦家胡同在西。

梅家胡同旧址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梅氏先祖兄弟三人自山西洪洞迁出,其中一人迁至孟津瓦窑坡。1392年,后裔梅存素又迁至城北后沟(梅窑村),为永宁始祖。始祖生十子,梅氏家族后裔分居于县城东南隅及王协、凤口、兴华等地。
洛宁县城东南隅梅氏家族后裔现有70户,270余人。
【梅家过道】:在永宁县城后街时东营南侧,梅家胡同东侧。

梅家过道
8. 【焦家胡同】:在永宁县城后街时东营南侧。旧址在今洛宁老城东南街南侧,金龙巷南口东边。焦家胡同在焦黑子家院(焦家西院)正南。
清初时期,焦氏先祖焦智谟自山西洪洞县始迁永宁县城东南隅定居,其后裔世居于此胡同,故名“焦家胡同”。
洛宁老城东南街本支焦氏家族后裔现有30余,120余人。

焦家胡同旧址

焦家胡同正北焦黑子家大门
焦氏家谱序
昔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后以国为氏,汉有焦延寿,以学易名于世,晋有焦嵩,死赠忠义,唐有焦晖,身居武职,宋有焦继勋,元有焦德裕,明有焦芳,名列大学士,至清有焦智谟,乃其苗裔也。相传居灵宝,后異永邑,迄今年过百余,人传七世,但世远年湮,祖考之讳罔传,支派之分莫辨。供后人考究无由而抱恨者,前人失序之过也。即如北坡有祖茔一所,有墓塚两个,一日母塚,一日子塚,至今尚有五世之人在,而惟知母子二塚。年愈久而日愈远,岂忍使祖妣之名氏失传哉?故列序家簙,庶几子子孙孙得有所考,以续失千载不绝之续得有所据,以识支派之所由分,豈不甚幸,豈不甚幸。
七世孙泰撰志

碑阴序
公讳成己,字体仁,本山西洪洞县人,居永邑数代矣,及原其祈由来,当清初时,自公之曾祖考讳智谟始迁居于永邑。智谟公配吕氏、刘氏生子三人。长讳会、次讳恩、三讳文。会公之祖考也配吕氏生子讳元魁,生兄弟三人,长讳丕承,次讳丕显,三讳成己。成己公幼年读书,即而膺习学苦,绅士莫不谓其忠诚焉,原配邓氏无出,继配孙氏生一男二女,长女适吴姓,次女适任姓,男名桐,原配曲氏,继配洛阳李氏,又配郝氏,生三男,长发英,次发荣,三发秀。长、次由曲氏出,三由李氏出。发英娶张氏,生二子,长名小柱娶杨氏,次名种玉尚幼。发荣先娶程氏,继配郝氏。发秀娶韦氏。公祖茔在城西大路南,其地已尽,因卜葬公于此,是为序。
嘉庆二十三年七月穀旦
注:拼音:gǔ dàn,正确写法为“穀旦”)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吉日,好日子。
“谷旦”正确写法是“穀旦”,“穀”做“好,善”的字义时不简化为“谷”,“穀”做粮食义时才简化为“谷” 。“稻穀”简化为“稻谷”。
9.【焦家胡同】:在永宁县城安民街北侧。位于今老城西大街路北城隍庙东。今名邮电胡同。寺沟村焦氏家族后裔世居于此,故名“焦家胡同“。清朝时期,曹家在此开设榨油作坊,因此又叫“油坊胡同”。清末、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永宁县、洛宁县政府在此胡同开设邮政局、邮电局,改名邮电胡同。该胡同自西大街向北折而向西转而往北。今东盛巷北段,原为焦家胡同北段。

焦家胡同南段

焦家胡同南段


焦家胡同北段
焦氏家族原籍山西平陆,明朝末年迁往灵宝县冯佐村。后裔有弟兄8人,其中1人少亡。其余7人迁居洛宁各地。迁住寺沟的始祖名叫焦天章,后分为四门。其后裔有支系迁居老城西北隅,后裔繁衍生息,世居于此胡同,故名“焦家胡同”。
洛宁老城西北隅本支焦氏家族后裔现有20余户,100余人。
10.【吴家胡同】:今名西盛巷。在永宁县城西大街安民街北侧。位于今洛宁老城西大街路北城隍庙西。
明朝嘉靖年间,吴氏先祖吴埙偕长子正六品南京太仆寺寺丞千户侯吴篪,次子诰封真定推官吴祥由滁州迁居豫西河南府永宁县城,吴氏家族后裔世居于此胡同,故名“吴家胡同”。

吴家胡同

明朝嘉靖年间吴氏家族始祖迁永宁县城,定居西北隅吴家疙瘩,后裔分居老城、樊村等处。
明嘉靖年间,吴氏先祖吴埙偕长子正六品南京太仆寺寺丞千户侯吴篪,次子诰封真定推官吴祥由滁州迁居豫西河南府永宁县,距今五百余年矣,传二十余代,枝叶茂盛。吴氏家族后裔现有二千户,一万余人,主要分居于老城、樊村、黄村、方村、东南村、南赵村等村。
吴氏始祖碑楼楹联
万代同源
万道江河只一源
千林松柏不二冬
吴氏始祖碑序
明嘉靖年间,先祖吴埙偕长子正六品南京太仆寺寺丞千户侯吴篪,次子诰封真定推官吴祥并家眷由滁州迁徙于篪之封地豫西水宁县,距今盖四百余年矣,传二十余代,枝叶茂盛,且多有懿德,与宏业者,现有后人二千户,万余之众,分居於老城、樊村、黄村、方村、东南村,南赵村等地安居乐业,时有往来,吴氏祖茔,原在西关涧河之西,即县招待所之南,县医院以北,茔地面积近三十亩,墓冢百余,碑成林,树成荫,专人护守,颇具规模,清明培土,十五送灯,香烟不断,恭祭先祖,常为时人称道。一九五八年夷坟毁碑,伐林归耕,后新县城兴建,祖坟地被占,几近不晓其所也,为铭记先祖之荫德;十六、十七、十八世后人恭议敬迁祖茔於城北之大钟寺坡巅,特树此碑,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昭晚辈铭记孝道,永存祭祀之所也。
十七世后人新文撰文
张震涛书丹
张小兵刻石
公元一九九九年四月二日
吴氏家族四世祖讳埙世系
四世祖 明 迁永宁始祖讳埙
五世祖 明 吴篪,官南京太仆寺寺丞。
五世祖 明 吴祥,诰封真定推官。
六世祖 明 永丰,恭任东南教谕。
六世祖 明 永新,恩赐乡进士。
六世祖 明 永清,弘治岁贡,齐东主薄。
…….
吴氏家族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世后人仝立。
11.【金家胡同】:原名西盛巷,今名新盛东巷。在永宁县城西大街安民街北侧。在今洛宁老城西门内西大街路北金氏家庙西侧。明初,金氏始祖金玉山以旗牌官身份随军守卫永宁神顶、白马二寨,定居永宁县城西北隅,后裔世居于此胡同,故名金家胡同。

金家胡同

金氏家族原籍安徽安庆府太湖县太子巷。明初,金氏始祖金玉山以旗牌官身份随军守卫永宁神顶、白马二寨。金玉山传二世金贵,金贵传三世金旺,永宁百户所总旗,征讨有功,景泰元年钦升河南卫右千户所百户,仍守御永宁,世袭,传成、广、龙、安庆、绳祖六世。明制:“百户住城内”。金氏家族因此定居永宁县城西门内西北隅,繁衍成族。西大街北金家胡同东侧建有金氏家庙,保存完好。
附: 金氏始祖讳玉山墓碑楼楹联
奉先思孝
先祖耕读传家千秋业,
后辈诗书继世万代传。
大明金氏始祖讳玉山之墓
大明金氏始祖讳玉山,原系江南安庆府太湖县太子巷人。因佐洪武驱元建明,忠贞勋高,封为怀远将军,分守卫坐镇安宁,协克自马、神顶二寨,颇树微功。三世祖旺永宁百户所总旗,征讨有功,景泰元年钦升河南卫右千户所百户,仍守御永宁,世袭成、广、龙、安庆、绳祖六世。清朝亦有先辈,七名榜中秀才,金氏先祖居籍永宁邑西门里,历称高门望族,耕读传家,子孙繁衍,族裔兴旺,迁居四方,声名远扬,历六百余年,今传二十五代人。玉山祖殁葬於风翼山前孙窑寨下。历代祖墓,另有大观亭石神庙东及香当沟下,现因房基建宅,先祖茔地被占,族人孰能无追宗思祖、奉先思孝之本,遂起而聚,倡迁坟祀祖之举,移玉山祖及先辈灵魂卜穴於此,勒石铭志,以昭后人,永恒敬奠。
副县级调研员金正立、原城郊乡副乡长金荣亮撰文
省书法协会会员王靖雪、洛阳市书法协会会员锁亮宗书画
芥溪勒石
公元一九九八年农历二月初二日立
参考资料:
1.《贺氏祖茔碑》
2.《贺氏先祖闺姑讳守儿之墓碑》
3.《贺氏家族神祗》
4.民国六年《洛宁县志》
5.《东关社区志》以及调查采访资料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