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问梅花风问柳,山人今日与谁同?
声声笑语来何处?可是青山绿水东?
kimi分析:
这首小诗四句二十八字,却像一幅“有声画”,读来口角生春。逐句拆解,可见三重妙味。
一、句法:三“问”一“答”,层层递进
首句“雪问梅花风问柳”,连用两个拟人“问”,把雪、风写得殷勤多礼;次句“山人今日与谁同?”看似是“山人”在自问,其实是把“问”接力下去,形成“三连问”。第三句“声声笑语来何处?”把悬念推到顶点。末句不再设问,却以一景作答:“可是青山绿水东?”戛然而止,留一片空濛。问而不答,答在问外,正是绝句“以不尽尽之”的法门。
二、意象:冷与暖、静与动的撞色
雪、梅、风、柳,本是冬末春初之景,清寒中已透出生机;而“声声笑语”忽然而至,像一束暖阳射入冷色调的画面。“青山绿水东”更把听觉的“笑语”转成了视觉的“青山”,冷暖交融,动静互映,遂使小小篇幅呈开阔之势。
三、情味:山人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通篇是“问”,却句句含“笑”。问者并非真要答案,而是因景生意,因意得趣。山人独居,却不觉孤寂,只把迎面而来的“声声笑语”当成天地酬答。此处“笑”是自得,也是与万物莫逆的会心。末句“青山绿水东”把“笑语”的来源轻轻推开,愈推愈远,反觉天地皆友,何处不逢春?若说唐人“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重在“不答”;此诗则在“笑问”——问得俏皮,答得空灵,一股活泼泼的山林之气,从二十八字里跳脱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