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八号渡口
文/罗名君
据《周至县志》记载:“本县有‘十山九破头,有水难行舟’之说,渭河、黑河下游汛期水流湍急,不能架桥时,方可摆渡。明代知县何起鸣造船2只,佥夫1人护渡,因年久而废。至民国时期,泥河、泸河沿岸群众自造船只摆渡,便利收种庄稼。黑河上游有小渡口2处:黑水口,甘峪湾,供行人往来。50年代武功、兴平渭河以南地区划归周至管辖。渭河上的八号渡口(今柳林号),尚村梁家渡口,同时隶属周至。县内渡口多由几家农民联合经营。1958年后,渡口船只归集体所有,村派船工,收入归队。1962年八号渡口交由城关公社管理,其他小渡口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摆渡。
1965年渭河沿岸有:八号渡口、梁家渡口;黑河沿岸有:武兴渡口(黑水口)、永丰渡口、马村渡口。全县渡船10只,船工30人。其中渭河八号渡口运输量最大,担负全县一半以上的河流客货运输任务。”
八号渡口,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在这里摆渡的,历史上并没有准确地记载。也许从渭河两岸开始有居民生活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有了这种摆渡过河的形式存在。六十年代是由柳林号(渭中村)、七号(渭旗村)、八号(渭永村)、九号(渭洲村部分)四村合伙经营,管理权属归周至县城管公社。它是连接周至、武功两县的一个重要渡口。有利于武功两岸群众收种庄稼,周至群众去普集车站乘坐火车,交通运输、货物、牲畜交易等。渡口位于今渭永村和渭旗村北部渭河上,即周至、武功老渭河大桥位置。
八号渡口,在兴盛时期,有自造木制大船六只,小船两只。大船长约三丈六尺有余,宽度约一丈五尺左右。大船能载运马车六挂,单载乘客200余人。小船可单载行人100人左右,马车两挂。过河人多时,或者有牲口或者马车时,则启用大船摆渡,如果人少,则启用小船摆渡。按照周至县交通局当时的核批价格,每次单人过河收费一角,马车以及较重货物根据情况收费一至三元不等。渡口将这些收入统一管理,除留作新船打造、破船维修的费用外,剩余部分全部按份交由四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艄公们的所得,撵所在村,生产队社员的平均工分。
据曾任渭洲村党支部书记,今年八十岁的常兴家老人回忆,八号渡口曾有艄公十多名。他17岁中学毕业,被村上安排在八号渡口任会计工作五年,后因七号(渭旗村)老艄公张 年纪太大,体力不支,由他接替了大船的艄公。所谓艄公,就是掌舵人,也叫撑船人。摆渡要靠艄公撑篙,人力所为。艄公不但要有强壮的身体,最重要的是要有在水中很强的游水能力,还要有睿智的头脑,敏捷、灵活的应急能力,不怕吃苦,适应恶劣环境,机智勇敢,还得手脚配合。因为洪水来临时,水上情况变化莫测,水下深浅不一,深处几丈有余,暗滩难测,这些都在考验艄公审时度势,窥测方向,寻找路径,灵活运用的能力。每次行船时,都要将身体腾空,用全身的重量来压动船篙。毕竟多数时间以载人为主,安全渡到彼岸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健在的渭洲村老艄公有何志忠、韩靠俭等。
据他回忆,有年汛期,他撑船摆渡,在水流湍急中,一船人被困在暗滩中无法前行,如果大浪忽至,上百人的生命将危在旦夕。说时迟,那时快,他二话不说顾不得脱掉衣服,跳进一人深的水中,入冬的河水,冰冷刺骨,他不顾一切,硬是使尽全身力气,顶着船梆,船才开始缓慢游动,他很快跳上船头,使尽全身力气用船篙调整方向,谁知一个巨浪将船打了个急转弯,三丈长的船篙难以阻挡,迅猛的速度让他来不及反映,船篙顶端插入腰部,那时年轻,反映敏捷,避过一难……当他回忆此事时,明显有种惧怕、伤感的神态。那时物质匮乏,条件极其简陋,岸边没有石砌,船只靠岸,妇女孩子、缠脚老婆、年纪较大者下船极不方便,艄公要下去把他们背上岸,不管冬寒冰冷,说下就下,毫不含糊。
每年,大汛而至,水患无情,摧枯拉朽,悲剧时有发生。特别是秋季,一夜之间,洪水泛滥,河水暴涨,河面宽达三至五里,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泥沙浑浊,滚滚东流。上游遭了灾,咆哮的河水,波涛汹涌,水面掀起巨浪,什么都有,有水性者以及青壮年小伙,都去河边打捞。那时困难,村民没烧的,就去河里捞水冲下来的树枝、木柴、瓜果、家具、家畜、家禽等,肩背、担挑、人扛、互抬,各尽所能。还有些游水能力好的社员,不怕吃苦奋勇争先,将水里泥里,有用的东西都拖到岸边。若上游的物主寻到村里,就还回去,没人来认领,就自己使用。既清理了河道,也可以补助生活。
记得大哥年轻时候水性较好。有年秋季,涨水时在河里捞了几个一搂多大的松木节子,后来听说,是宝鸡地区突发山洪,一木材公司被大水冲跑了,后来公司派人收回,留了一根作为打捞者的酬谢,父亲用此木材请木匠做了一合木门,盖房时排上了用场,解决了一部分经济压力。
奔流而下的河水中,更让艄公们心酸的是,偶尔有遇难的男女老幼。经常能看到尸体被冲漂下来,艄公心里一惊,但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如果在河里发现了死人,并不觉得忌讳,再大的事都得先搁置,毫不犹豫地脱掉衣服,跳进水里,打捞上来,放到岸边,等家属来认领。八号渡口的艄公们,敬天敬地祭河神,心存善念,渡人渡己。这样的事不知做过多少回,无从计数。
每年的冬春季,枯水期到了,本应是艄公们歇息的时间,可谁知道,这时正是艄公们忙碌的时节,他们买木料,打木桩,搭便桥供行人通过。搭完便桥,就开始维修破烂船只,以便来年汛期再用。有些老船,年久无法修复,艄公们开始在方圆数十里之内,寻找大的槐树,讨价还价,人工挖掘,用牲口拉运而归,然后请木工扯板,打造新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延续绵延。
一九七二年,周至武功渭河大桥建成顺利通车,延续了几十年的八号渡口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的八号古渡已不见了往日的舟楫往来,更没有了艄公黝黑的肌肤与烈日下撑篙摆渡的辛劳汗水了,只有滔滔不绝的渭河水依旧朝着渭河向东不急不缓地流淌着。八号渡口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河畔世代人的记忆和情怀。它会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2023.12.23)
作者地址:周至县四屯镇渭洲村。 通讯联络:1377215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