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绽放在那片绿色军营
——写在八一建军节前夕
作者/李建秋
时光的车轮悠悠转动,岁月的笔触悄然勾勒往昔。回首八十年代初,那段如诗如画又充满热血豪情的岁月,恰似一幅色彩斑斓的壮丽画卷,在记忆的长河中缓缓铺展,熠熠生辉。那是我青春的起点,是梦想与热血交织的神圣之地,广西凭祥边防某部的绿色军营。
八十年代初,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我毅然地踏上了应征入伍的征程。当我从醴陵火车站登上那列象征着使命与荣耀的绿色专列,车轮滚动的瞬间,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澎湃激动。火车缓缓开动,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迅速闪过,而我的目光却始终坚定不移地望向远方,那未知的军旅征途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可能,如同等待我去探索的神秘宝藏。
夜晚专列抵达广西凭祥边防某部,新兵连的生活如同一座熔炉,开启了对我人生青春的锻练。在新兵连那20天的强度训练时光,无疑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洗礼。清晨,第一缕曙光还在与夜幕顽强抗争,嘹亮的军号声便如同一记重锤,瞬间将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家条件反射般迅速整理好内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训练场,无畏地迎接新一天的重重挑战。队列训练时,班长那锐利如鹰眼的目光,紧紧盯着我们,容不得丝毫懈怠。每一个动作,从简单的立正、稍息,到要求极高的齐步走、正步走,都必须做到整齐划一、干脆利落,犹如精密的机器零件,严丝合缝。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烘烤着大地,汗水湿透了我们的军装,顺着脸颊、脊背不断滑落,滴滴答答地滴在训练场上,转瞬便被滚烫的地面蒸发得无影无踪。然而,面对如此严苛的训练,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我们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共同坚定的信念: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捍卫祖国的尊严与和平。
体能训练更是对我们意志与体力的双重极限考验。负重跑、俯卧撑、仰卧起坐,一项项高强度的训练项目接踵而至,让我们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记得有一次负重跑,沉重的背包仿佛一座大山压在背上,双腿如同灌了铅一般沉重无比,每迈出一步都像是在与地心引力进行一场艰难的拔河,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呼吸也变得急促而困难,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掐住了喉咙,让人几近窒息。然而,当我看到身边战友们那坚定如磐石的身影,听到他们那有力且节奏分明的脚步声,一种强烈的信念在心中油然而生:绝不能放弃!我咬着牙,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动。终于,我坚持了下来。那一刻,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战胜自我的喜悦,更是对军人坚韧精神的深刻领悟与敬意,我深知,这种坚韧将伴随我在军旅生涯中披荆斩棘。
20天的新兵连训练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凭借着优异的表现,我顺利进入老兵连。在老兵连,那浓厚的战斗氛围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扑面而来,让我深感震撼与自豪。这里的每一位老兵,都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他们身上那种历经战火洗礼后的沉稳与坚毅,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像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并感染着我。在日常的训练和生活中,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宝贵的经验传授给我们这些新兵,从枪械的拆解与组装这种精细操作,到战术动作的要领把握,从军队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悉心教导。他们的言传身教,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成为一名优秀军人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方向。
在连队不到一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为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我在写作方面略有特长,我有幸调到了团政治部新闻报道组。初到报道组,面对全新的工作内容和更高的要求,兴奋与紧张两种情绪在心中交织。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紧张的是,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份重要的工作。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工作,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新闻写作的知识和技巧。白天,我紧紧跟随部队参加各种训练、执行各项任务,手中紧握笔和相机,全神贯注地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夜晚,当战友们都已沉浸在梦乡,万籁俱寂之时,我还独自坐在桌前,在昏黄的灯光下,翻阅着一本本新闻写作的书籍,反复琢磨着如何将一篇报道写得生动、真实、有深度,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准确传达出军人的风采与精神。
在新闻报道组的日子里,我有幸见证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我们一起深入边防前线,那里的环境艰苦卓绝,但战士们依然坚守岗位,他们那英勇无畏的身姿,如同钢铁长城般守护着祖国的边疆,让我深感敬佩与震撼,我用镜头定格下这些令人动容的画面;我们一起走进基层连队,挖掘那些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事迹,发现每一位战士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发光发热,为军队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一起为了一篇优秀的报道,常常熬夜撰写、反复修改,字斟句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了能够展现出军人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
记得在1984年,我亲身经历了对越炮火还击战。那是一场血与火的考验,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在颤抖,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和血腥味。作为新闻报道组的一员,我和战友们义无反顾地穿梭在战场的各个角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每一个震撼人心的瞬间。
在一次战斗间隙,我遇到了一位《解放军报》战地记者。他身着迷彩服,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却无比坚定。他正在采访一位受伤的战友,那位战友躺在临时搭建的医疗帐篷里,身上缠着绷带,鲜血透过绷带渗出,染红了一片。然而,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恐惧与后悔,反而充满了坚定与自豪。战地记者轻声询问他受伤时的情况,战友微笑着回答:“当时,我就想着一定要完成任务,保卫我们的祖国,这点伤不算什么!”他的声音微弱,却掷地有声。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知道,这就是我们的军人,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不惜奉献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战地记者继续采访着,他专注的神情和专业的态度让我心生敬意。他不仅仅是在记录这场战争,更是在传递着军人的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采访结束后,我和这位战地记者交流起来。他告诉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战士们的付出与牺牲,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他的话让我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新闻报道组工作的信念。
在广西凭祥边防某部的日子里,青春的旋律与激昂的军歌一同奏响。那身绿色的军装,宛如我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那嘹亮的军号,恰似我青春最激昂的乐章,激励着我勇往直前;那坚实的营房,无疑是我青春最温暖的港湾,给予我力量与勇气。在这里,我学会了坚韧、勇敢与担当;在这里,我收获了珍贵无比的战友情谊;在这里,我深刻领悟了责任与使命的重量。
如今,虽已离开军营多年,但那段青春岁月却始终在我心中熠熠生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每当回忆起在广西凭祥边防某部的点点滴滴,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青春的缅怀,对战友的思念,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深眷恋。我的青春,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绿色的军营,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能以军人的坚韧和勇气去面对,去战胜。

作者简介
李建秋,男,湖南醴陵人,现为河北秋源防水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文苑诗词学院高研二院学生。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协会会员。80年代初在部队团政治处一名新闻工作者,退伍回乡后到新闻单位当记者。在90年代初下海经商,后因从事新闻工作而中断。在部队时爱好新闻,文学写作,曾零星发表过小小说、散文、杂文,诗词。2000年10月重新执笔文学创作以来,已在《作家天地》《工人日报》《羊城晚报》《长沙晚报》《燕赵晚报》《湖南日报》《当代文学》《辽宁青年》杂志《湖北日报》《石家庄日报》《解放军报》《株洲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诗词,文学作品几百篇。现任《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湖南省办事处执行主编,湘警故事栏目编委、副主任、特聘军旅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