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穿衣服(杂文)
毋东汉
网上有人著文言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裤子穿。”云云。我油然想起穿衣服的问题,说一说我的经历。
我的少年时代(1947——1957)是在杜曲度过的。刚解放那几年,我常见沿山一带父兄们担着硬柴(小乔木或灌木)或瓤柴(枯草)到杜曲市上卖,快过年时尤其多。他们极少穿不带补钉的衣服的。办年货归来时,总是穿着浑身开“花”的棉袄,尤其是肩部肘部和前襟部,露出棉花最普遍。
穿衣服破烂的情况一直到1955年才逐步改善,但不是一刀裁齐的。穿衣服整齐的人约佔百分之七十,穿衣服讲究的人约佔百分之十,穿衣服仍破烂的人约佔百分之二十。那时,人们以朴素为美,不喜欢艳丽。母亲要给我添新衣,我要自己扯衣料。结果,我去布店一看,出于小学生审美角度,我买了一块布料:花大尼。图案由红、绿、蓝三色方块为底色,每个方块内绘有公鸡、山羊、免、狗等简笔画。衣服做成后,我羞于穿,太花。我就把它穿在黑色制服下面。不知怎么被同学发现了,揭开衣襟看后起哄:“花大尼!花大尼!”羞得我无地自容。那时,我有个习惯,不爱穿新衣服,觉得新衣服不舒服,㨄拉、靶戳、难为情。总是洗一水然后才穿。夏天,我模仿街上娃狼,喜欢穿短袖,不扣钮子,衣领溜到背心,袒胸露肩裸腹亮背,风吹衣襟如旗。以为威武。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的破烂衣服还没有绝迹。我穿的学生制服,衣襟衬边磨损严重,帮助西王莽抗旱时,我借的木桶漏水,为塞桶缝,我顺手撕下衣襟衬边,被团总支书记萧鸿儒老师看见了,视为先进典型,这事为我此后入团埋下伏笔。那时,人们的衣服多为黑、白、蓝三色,很少有穿花色衣服的人,因为干部衣服颜色是蓝色或黄色(旧军装),群众效法干部,以为穿花衣服是小资产阶级情调。我从学校回村,努力把自己和群众打成一片,但我不满足于“褂褂儿一披(拍)——农民伯伯。水笔一卖,买个烟袋。”但棉袄底下缺衬衣,只好拧几根稻草做“金丝腰带”,勒在腰间保暖,兼求形似农民。当时,很多干部和教师的棉袄浮上的罩衣,都比棉袄袖子短数寸,老远看,像套袖。
文革时期,人们学解放军,爱戴的确良帽子和军服,军服作为罩衣,比棉袄袖子短半拃。妇女穿衣服以舞台上人物为参照。看了《红灯记》,街道上铁梅多了起来。衣服上有梅花图案。看了《龙江颂》《海港》,街上有许多女人穿的衣服,效仿江水英、方海珍衣服的颜色花纹。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生活条件更好了,衣服的花色品种多样了,人们冬天穿棉袄,棉袄里头缺衬衫,棉袄外面缺罩衣。最好是有一件军大衣,浑身一裹,就看不出穷富差别了。到了夏天,有钱人穿府绸衫,一般人穿布衫,困难的人披着厚衣服,热时赤膊裸背。
到了八十年代,妇女穿裙子的才兴起了。刚开始,调皮男孩有这样的儿歌:“城市娃,穿裙子,裙子一揭沟门子。”他们误认为裙子代替了裤子,而且认为乡下人不宜。男的开始有穿西服的了,但穿西装必须打领带,否则不配套。有歌谣曰:“穿西服要会打领带儿,学流氓要会吹口哨儿。”学校给我发了一套西服,我妻子很快学会了打领带。若不打领带也行,衬衫头一个钮子解开,表示嫌热,不是忘了打领带。可惜,要配套难,买不起皮鞋,脚穿布鞋,达不到“西装革履”境界。
退休以后,我穿衣服随便而有讲究。
夏天,上身白,下身黑,表示出身于黑土,壮志凌白云。
冬天,内穿白,外穿黑,表示对外糊涂,黑乎满呆,宽于待人;内心明白,守住底线,严于律己。
春秋两季,我喜欢穿白衬衫,套黑马夾,衬衫襟筒在裤腰里,勒皮带,穿黑裤子。这表示,有黑有白,黑白分明,黑白一体,既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缺点集于一身。
其实,没有那么讲究,穿白的反光凉快,穿黑的聚光暖和。
穿衣服,不求阔绰华丽,整洁舒适就好。
我从来不追求名牌款式。
我奉劝穿破洞裤的年轻人,尤其是破洞在膝盖部的:还是补了穿为好。年轻时膝关节受寒发炎,到老时犯病,很难医治。穿衣服,温度适当第一,风度翩翩第二。
行文至此,该与开头照应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裤子穿”这话,只是说着玩玩可以,作为与现在对比太夸张。当真有也是极个别现象。若为此话题写专文在网上发布,实在是歪曲事实、篡改历史、说瞎话。作者若耄耋之年,你老兄保险历史上吃过亏,有立场问题;作者若是中青年人,你说这话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无知无畏胡说,无意中羞辱先辈;要么别有用心,是谁教你的?有多高稿费?悄悄的,收敛点,注意安全,不要跌入历史虚无主义断沟。
2025-7-20-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