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弘扬“新金陵画派”不可或缺的人物
文/黄名芊
“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中国画流派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金陵画派”的产生正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成立带给中国画发展以新的契机,描绘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反映时代新面貌,贯彻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和“二百”方针,继承、发扬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正是新时代对于中国画的新要求,江苏省国画院画家在经历两万三千里旅行写生,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变革画风、画法,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新面貌的精品力作,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和成就,同时形成了新的画派。

“新金陵画派”以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余彤甫、丁士青、张晋、张文俊九位画派开创人物为代表,他们既具备着金陵地域艺术的气息特色,又具备着以写实为基础的革新风采,他们创造的笔墨新程式,是江苏中国画坛,乃至全国画坛的宝贵财富。
亲历并见证了“新金陵画派”的形成与发展
谈到亲历并见证了“新金陵画派”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不提一个重要人物———大漠山水画名家黄名芊。1960年,傅抱石先生率团一行十三人途经六省二万三千里写生,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空前的壮举。
可以说,没有二万三千里写生就没有“新金陵画派”。这次旅行写生的艺术创作实践初步形成了江苏“新金陵画派”的特色,也显现出每个画家独特的个人风格。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诸家在艺术上各有特色又互为补充,群体面貌丰富而不单一。他们的艺术成就对促进中国画的发展和对当代新山水画的形成起看重要作用,也奠定了江苏省国画院在当代中国画坛上的重要地位。
写生团由13人组成,以江苏省国画院为主体,院长傅抱石当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主席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院长亚明以党员身份全面主持画院的领导工作。办公室主任魏紫熙、秘书宋文治兼管生活、旅行具体事务。成员有钱松嵒(一年后增补为副院长)、余彤甫、丁士青、张晋,鲁迅美术学院青年教师王绪阳,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青年教师眭关荣,国画专业同学朱修立、邰启佑和黄名芊等。那个特殊的年代,写生团实际由亚明团结、带领江苏一批享有威望的文化栋梁,并满腔热情地培养一批美术新人。
黄名芊后根据当时日记写成《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它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空白,以亲历者的角度第一次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写生全过程,记录了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艺术家的许多精辟的重要言论、艺术观点,反映了许多优秀作品产生的背景、过程和特色以及文化名人的重要交往,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笔墨江山》是对中国绘画转折变型期的实录,是对新金陵画派初创期的一个实录,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研究新金陵画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书出版后受到美术界的高度赞誉,并一版再版。
其命唯新:成功完成了大漠山水画探索创新
为期三个月的二万三千里写生中黄名芊与先生们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建立了深厚情谊。沿途访问,参观、写生、创作、交流,傅抱石、钱松嵒、亚明等先生的探索中国画传统笔墨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论题。指引着黄名芊前进的道路,他们的创新精神成为他探索艺术创作的动力。
黄名芊在学习中国美术史以及受傅抱石先生“其命唯新”思想熏陶,立志艺术革新,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进行大漠山水画创新探索。黄名芊走到大自然中去,再次领略祖国南方和北方的山河之美,尤其几次沿丝绸之路的旅程,使他获得了较深刻的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新疆,他发现奇特的西北山水和雄浑博大的大漠之美,欣喜异常。多次的西部之行,不畏艰辛深入到新疆腹地,足迹遍及新疆南北,戈壁矿野、雪山草原,以及被国外探险家称之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黄名芊对西部风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感受其自然万物,追求其永恒的伟大,以及生命与大地的刚柔之美。尤其那广袤枯旱的南疆大地,那绵延千里的赤色沙漠、刚毅的骆驼,最能体现历史的见证和生命的顽强。历经30余年的努力,终于创造出“沙漠皴”技法、理法和系列大漠山水画作品,继承与弘扬“新金陵画派”的重要传承人。

黄名芊牢记恩师傅抱石的话:“作画是要敢于冒险,画家也是冒险家,也就是不怕走错路,否则,不是画家而是画匠了。”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画了一批西域山水、雪山草原和沙漠作品,并获得了业内专业人士的肯定。被我国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导王伯敏教授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前主任薛永年教授誉为:“填补了山水画史的一个空白。”
著名美术理论家马鸿增曾在黄名芊画展的开幕式上特别提及黄名芊是继承和弘扬“新金陵画派”的重要传承人,并撰文《黄名芊的艺术独创性》。
他写道:“浩瀚荒凉的沙漠,审美价值何在?寻觅唐诗,杜甫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有‘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王昌龄有‘大漠风尘日色昏’;岑参有‘风头如刀面如割’。看来多与征战相关,多写阴沉、险恶、惊恐。只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洋溢着诗情画意。但在几千年中国山水画史上,从未有画家将大漠作为创作主题。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传统的北派山水、南派山水之外,又出现了西部山水、冰雪山水,而黄名芊,则开创了大漠山水画的新天地。
专为大漠传神写照,专以大漠写意抒情,确是前无古人。发现大漠之美,更难,需要足够的勇气、体力和独到的审美眼光;表现大漠之美,更难,需要重新开掘中国画传统资源及其他绘画资源,反复探素追求,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艺术语言。新而美的意境,新而美的章法,新而美的笔墨。有此‘三新三美’,大漠山水才能独树一帜。”
著名美术理论家左庄伟教授评黄名芊教授大漠绘画艺术:“中国山水画始为人物画的背景环境,独立于晋隋、成熟于唐宋,由于画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到五代始分北方山水与南方山水画两大流派,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则以董源巨然为宗师。尔后历代画家各师其宗,南北两派山水各领风骚主宰山水画坛。山水画顾名思义画山水画,翻开画史从未见有画沙漠记载,这是因为荒漠没有生存环境,画家更不可及所致如今的画家有可能深入其中。金陵著名山水画家黄名芊晚年不畏艰险,多次深入荒凉、神秘、人际罕见的大漠天地,用笔墨绘出大美荒漠奇境精魂,首创中国画中的大漠山水画派。
名芊教授是以傅抱石、亚明为首的新金陵画派初创时直接参与的画家,在他一生的艺术活动中始终坚持新金陵画派的艺术精神和道路:继承传统、深入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勇于探索创造。即使他没有画新金陵画派诸家山水画风格的山水,但他是正宗的新金陵画派的名家和传人。他所创立的大漠山水画是山水画中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具有开拓性,因此具有历史价值,在表现大漠形态所创造的特殊笔墨技巧,具有独创性,史无前例。因此他所使用的造型语言,积点成线,扩线为面法,创造了特殊的‘沙漠皴法’,采用不同的笔法墨法进行积染,擦染描绘沙丘和沙垄的形态、走势以及它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恰当而夸张地使用不同的曲线组成沙漠的起伏波浪,具有轻柔流动的女性美和生命律动的美。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观赏价值。”
黄名芊的大漠山水,以宏大的气势、神奇的韵律、流沙的质感、历史的回声、荒漠的生机、时代的审美,表现了天地的大美,倾注了敬畏自然、追思历史,赞颂开发大西北的激情。以当代群体的认知和感受,赋予山川以新的审美语言,形成了语汇新颖单纯、艺术风格强烈的自家面目,赢得了业内外的称赞。
恪守传统、遵循国画发展规律,这是“新金陵画派”最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资源。如今九十高龄的黄名芊始终没有忘记传承与弘扬“新金陵画派”的精神,新金陵画派虽扎根南京本土,却始终以开放姿态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文化艺术资源。这种兼容并蓄的创作理念,一直为黄名芊的绘画注入了新颖的构成元素与审美特质,也对其大漠山水画特色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从而成功登顶当代画坛大漠山水画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