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文化的当代觉醒:
一盏心灯的千年回响
文/路等学(兰州)
五丈原的军帐深处,诸葛亮病骨支离,心火却为汉室灼灼燃烧。自知大限将至,他布下七星灯阵祈寿:七盏主灯环列如北斗,四十九盏辅灯拱卫似星辰,最中央那盏"本命灯",是他向天地借取光阴的信物。香雾缭绕中,他默祷上苍,但求数年阳寿,以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平生夙愿。然天命难违,大将魏延因军情如火,仓促闯入,袍袖翻飞间罡风骤起——那维系着最后希望的本命灯,倏然熄灭。灯火坠地的微响里,丞相一声轻叹,非关畏死,尽是未竟之责的深重怅惘。这盏灯的明灭,如一面澄澈的古镜:映照出古人视灯火为"存续"的信仰,而孝道,正是要让生命与责任的"心灯",在血脉长河中代代传递,永续光明。
一、灯火为喻:长明灯烛照孝道玄机
"长明"二字,凝结着中国人对生命与传承最深邃的体悟。
先祖灵前,一盏长明灯焰摇曳,是生者笃信:灯火不熄,则思念不绝,血脉长流;晚辈添油守灯,是以最微末的举动诉说"我在此守护"。这种"守护灯火"的姿态,与孝道精魂天然相契——孝道所守护的,何尝不是父母赐予的生命之"火种"?何尝不是家族绵延的责任之"光炬"?
恰似诸葛亮守灯,守的是兴复汉室之托;子女奉养双亲,守的是反哺跪乳之义。长明灯畏风惧雨,需人时时拂拭;孝道忌疏怕忘,当刻刻萦怀。灯火的"燃"与"熄",在古人心中,便成了"责任是否承续"的无声量度——灯在,则心意未泯,重担在肩;灯灭,则如负千钧之诺。 将无形之责托寓有形之灯,此乃孝道最古老而隽永的隐喻。
二、孝是血脉星火:从认知到灵魂的震颤
孝道的觉醒,从不始于教条的灌输,而是血脉深处那束星火的自然引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份对生命源头的敬畏,恍若初见长明灯时的刹那顿悟:那跃动的暖焰,多像父母以身为盾、遮风挡雨的怀抱。太学孩童怀抱六斤米与一枚脆卵,自晨曦至薄暮,战战兢兢不敢松懈,正是让他们在肩头的沉重与掌心的汗湿中,亲历母亲曾为腹中"我"日夜悬心的那份如履薄冰。 这份"原来他们曾为我如此负重"的切肤体悟,胜过万语千言的训诫,是点燃心底孝思最炽热的火种。
正如长明灯需星火引燃,方能渐成燎原之势,孝道的真谛亦需从"知晓"跃入"震颤"之境:凝视母亲鬓角悄然蔓延的霜雪,忽忆她曾为幼年"我"轻梳乌发的温柔;紧握父亲布满沟壑的掌心,惊觉那是为全家生计默默耕耘的刻痕。 这些电光石火的瞬间,便是点亮心灯的火星——它昭示我们,所谓"血脉传承",绝非姓氏的简单延续,更要将父母倾注的浩瀚深爱,化作回馈他们的涓涓暖流。
三、孝是责任长明:生命长链的庄严接力
长明灯的"不灭",从非天赐,仰赖于添油、挡风、守夜者的接力。孝道的"永续",同此一理——它是一场贯穿生命长链、不容中断的责任传递。
诸葛亮守灯,守的是白帝托孤的千钧之诺;为人子女,守的是反哺亲恩的天然重责。《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字字千钧,非是束缚的锁链,而是"幼时他们护我周全,老时我必奉养天年"的铮铮担当。太学孩童怀抱米袋十几个时辰的不敢懈怠,恰似这场生命接力的预演——如同母亲曾为庇护"我"而隔绝世间一切磕碰,如今"我"也要学着为这份象征性的脆弱生命,撑起一片安稳的天空。
责任的光辉,永不因时移世易而褪色。 古人"晨昏定省"是担责,今人"常回家看看"亦是担责;黄香为父温席是践诺,今日陪父母求医问药更是践诺。如同长明灯需人恒久照拂,这份责任亦需我们在点滴中守护:一声殷切问候,一次温暖陪伴,都是在为孝道的心灯添注清油,抵御寒风。
四、孝是义务灯台:从伦理基石到法典铸基
长明灯之位,素来安奉于家族最尊崇之地——这是对"守护"至高的虔敬。孝道作为伦理的基石,亦早已从"心照不宣"的共识,升华为"不可移易"的准则,甚至被镌刻入法典,成为社会坚不可摧的"义务灯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庄严载入,绝非冰冷的条文,而是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构筑起最坚实的法律堤坝。如同长明灯需稳固的灯台方能巍然屹立,这些法条正是孝道的坚实基座:当有人疏忽懈怠,法律会警醒"灯火不可任其飘摇";当有人背弃人伦,规则会昭示"守护之责不容推卸"。 黄庭坚身居庙堂之高仍躬亲为母涤溺,黄香九龄稚子便知为父温席,他们的举动里毫无"该不该"的权衡,唯存"此乃本分"的坦荡——这份"本分",正是义务最纯粹质朴的形态。
现代社会早已摒弃"愚孝",然义务的内核历久弥新:耐心倾听父母的絮叨,是对"养育深恩"的温柔回响;在他们步履蹒跚时伸出坚实的臂膀,是对"反哺之责"的无声践行。这些细微之举,如同拂去灯台上的微尘,让孝道之光愈发温润明亮。
五、孝是素质柔光:人格底蕴的温暖晕染
最动人的长明灯,并非烈焰灼天,而是于幽暗中恒久散发的那抹柔和光晕。真正的孝道,亦非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内化为言行举止的素养,是人格底色中自然流淌的温润光泽。
这份素养,蕴藏于对父母的一句温言软语里,闪烁于对长者的一次谦恭礼让中,流露于对弱小者投去的一瞥善意目光间——如同长明灯的光,不仅烛照自家门庭,亦能温暖周遭方寸。 它绝非诵读"孝经"即可获得,而是在无数次"灵魂震颤"中悄然沉淀:或许是怀抱米袋时顿悟的"生命孕育之重",或许是替父亲揉肩时触及他骨骼深处"扛起岁月的劳损"……这些瞬间让"体恤"与"感恩"如细雨润物,悄然滋养为骨子里的习惯。
太学学校不急于令孩童"通晓孝理",而引导其"力行孝举",深谙此道:如同培育灯火,不必苛求瞬间璀璨,只需耐心添薪续火,终有暖意盈室之时。当谨慎、体谅、感恩成为无需思索的自然流露,孝道便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人格深处那抹最温暖动人的底色。
结语:永续心灯,烛照代代长阶
从五丈原帐中寄托未竟之志的七星灯,到学童胸前承载生命之重的米袋;从祖先灵前象征血脉不灭的长明烛,到《民法典》中铸就义务基石的条文——守护的形式流转不息,那份对"光明永续"的执着坚守,却亘古如一。
长明灯的古老隐喻,早已昭示真谛:孝道非一时炽热,而是细水长流的恒久守护;非空洞口号,而是举手投足间的切实温暖。当我们在日常烟火中为父母多添一碗羹汤,多叙一刻家常,便是在为孝道的心灯添注清油;当社会以法律为赡养义务筑起基石,便是在为这盏心灯锻造不朽的灯台。
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韧性密码:纵历千载风霜,那盏关于"孝"的心灯,总有无数的守护者虔诚接力。它无需光耀寰宇,只需恒久散发温煦的光芒——照亮父母晚晴的庭院,照亮孩童纯净的心田,照亮代代相携、拾级而上的漫漫长阶,烛火长明,永续不熄。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