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陶色染新站》
作者 陕西旬阳刘世文
当宝鸡南站的电子屏跳动着车次
仰韶的陶片正从高新区的土里探身
看钢筋骨架撑起的候车厅
如何接住五千年前的阳光
那些绳纹、网纹、花瓣纹
正顺着新栽的梧桐树干
往站台的方向攀爬
停车场的柏油刚凝住热度
便与半块红陶钵撞个满怀
工人师傅的铁锹顿了顿
像触到先民掌心的温度
于是"仰韶文化公园"的奠基石
与不远处的"宝鸡南站"站牌
在晨雾里交换了彼此的年轮
清淤后的河道泛着浅绿
新植的菖蒲垂向水面时
正看见水底沉睡着的石磨盘
那些研磨过粟米的纹路
此刻正托着锦鲤的尾鳍
看仿古砖墙沿着站前大道
把陶窑的弧线砌进现代轮廓
砖缝里藏着的陶土标本
是从北首岭遗址借来的记忆
穿西装的旅客拖着行李箱
从南站出口拐进公园时
鞋底正碾过先民晾晒过陶器的陶土
风里飘着高铁站的广播声
也飘着陶窑里草木灰的气息
白发老人对着墙砖上的彩绘出神
说这蛙纹和他年轻时
在高新区塬上捡到的陶片一模一样
那时这里还只有土路
陇海线的火车驶过
会惊起陶片堆旁的麻雀
如今高铁掠过树梢
惊飞的鸟雀翅膀上
还沾着仰韶的陶色
不久后,穿汉服的姑娘会坐在陶形长椅上
看高铁的银影掠过公园草坪
红陶色的围墙将影子
投在南站的玻璃幕墙上
与往来行人的倒影重叠
像先民们举着陶罐
在时光的站台接站
孩子们会围着复原的陶窑模型
听讲解员说陶罐如何盛满星光
他们手里印着彩陶纹样的气球
与陶瓮里曾盛过的月光
在阳光下闪着同样的亮
而那些从陶片上漫过来的风
正穿过南站的自动闸机
把五千年的陶香
装进每个旅客的归途
当暮色漫过高新区的楼宇
公园的景观灯次第亮起
像一排排点燃的陶灯
沿着铁轨的方向铺展
南站的灯火与陶纹造型的路灯
在夜色里相拥
分不清哪盏灯里跳动着
仰韶窑火的余温
哪束光里奔涌着
新时代的脉搏
这里,每粒沙土都记得
自己曾是陶坯上的肌肤
被先民的指尖摩挲,被窑火亲吻
如今站在宝鸡南站旁
看南来北往的脚步
看高铁载着岁月的经纬
从仰韶的陶色里
驶向更远的明天
注:宝鸡高新区南站附近的仰韶文化公园正稳步建设,停车场、绿化、河道治理等工程已初见成效。笔者亲临现场,目睹这片承载着仰韶文化记忆的土地与现代高铁枢纽交融共生的景象,内心激荡着历史与当下碰撞的澎湃,遂作此诗以记之。
莺啼序·宝鸡街味浓
(陕西旬阳 刘世文)
长街晓风渐暖,正炊烟初举。青帘动、次第铺陈,案头香惹行旅。铁锅沸、汤翻细浪,蒸笼叠起云千缕。看庖人挥勺,金丸银线飞雨。
南亩新蔬,西市鲜脍,聚街坊佳处。老饕笑、呼友携童,座中争说滋味。辣油红、香浮翠碗,麻香烈、暖透寒肚。算平生,烟火人间,最消魂处。
价平物阜,便民情真,惹笙歌满路。听巷尾、弦音轻拨,酒肆酣声,醉了斜阳,醉了鸥鹭。华灯初上,霓虹相映,杯盘狼藉犹欢笑,任晚风、吹送余香去。谁家小女,檐下细数铜钱,眉弯藏着丰裕。
岁稔时和,市景繁华,赖天公相助。更赖得、商家巧思,顺适民心,摆摊临街,不拘陈矩。千般风味,万般情意,都融一碗寻常味,看宝鸡、日日添新趣。明朝再约街前,共品春盘,同斟腊醑。
赏析
此词以《莺啼序》这一词牌中篇幅最长者铺展笔墨,从清晨到夜幕,层层勾勒宝鸡街头餐饮的鲜活图景,尽显市井烟火与民生暖意。
上片以“晓风”“炊烟”起笔,绘出晨光中街铺开市的热闹:青帘摇曳、铁锅沸汤、蒸笼叠云,“庖人挥勺,金丸银线飞雨”一句,以动态笔触写厨师烹菜之快,既见技艺娴熟,又显食材丰美,画面跃然纸上。
中片转向食客与风味:“老饕呼友携童”见市井温情,“辣油红”“麻香烈”点出地方特色,“暖透寒肚”“最消魂处”直抒美味带来的熨帖,让“烟火人间”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后两片刻画场景延伸与深层意涵:“价平物阜”“便民情真”点出经营本质,“笙歌满路”“醉了斜阳”写尽热闹;“商家巧思,顺适民心”赞灵活经营,“千般风味融寻常”将美食升华为生活滋味,末句“明朝再约”以期待作结,让街景的鲜活与人间的安乐余韵悠长。
全词语言清丽而不失烟火气,于细节中见真情,既写活了宝鸡街头的饮食盛况,更藏着对民生安乐、市井繁华的由衷赞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