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标题:“苏东坡是亚洲唯一让世界认可的千年英雄”。法国人遴选“千年英雄”苏东坡被选为亚洲唯一的千年英雄”。当《世界报》将苏东坡评选为"千年英雄"时,这位北宋文豪已然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符号。从林语堂"自由的灵魂"到陈寅恪"宋代文化造极"的论断,层层叠加的标签犹如现代学术的浮世绘,却让真实的东坡形象渐行渐远。这种标签化研究现象,恰似将《千里江山图》压缩成手机壁纸——精致的画面里失去了山水的气韵与墨色的层次,暴露出当代人文学术的深层危机。
一、认知暴力:标签化研究的本质缺陷
法国《世界报》以"自由灵魂"概括苏东坡,实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暴力。这种简化忽略了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中的政治智慧("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在惠州贬谪中的生存哲学("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儋州教化中的文化担当("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台湾学者曾永义指出:"东坡之伟大,正在于其能在各种极端境遇中保持生命力的完整。"而标签化操作恰恰肢解了这种完整性。
类似现象在李白研究中同样存在。将"诗仙"标签无限放大,遮蔽了其"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将杜甫简化为"苦难诗人",忽视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这种认知暴力导致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被"学术滤镜"单一化,恰如哲学家阿多诺批判的"文化工业"对艺术本真的异化。
二、学术异化:标签产业链的形成机制
当代人文学术已形成完整的标签生产链条:
一是媒体造势: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诗人》以"伟大"标签吸引收视
学者跟风:某高校"苏轼研究院"三年产出200余篇"自由灵魂"主题论文,教材固化:人教版教材将苏轼定位为"豪放词代表",忽略其"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婉约力作。
二是商业开发:某文创品牌注册"东坡英雄"商标,年销售额破千万。这种产业化运作导致学术研究沦为标签经济的附庸。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痛陈:"我们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将学术作为晋升的阶梯,把文化名人当作刷流量的素材。"2023年某高校"苏轼研究"招标项目,明确要求"必须包含'自由''旷达'等关键词",赤裸裸地暴露出学术评价体系的畸形。
三、身份焦虑:假学者的自我标榜术
在量化考核机制下,"苏学专家""杜甫研究权威"等头衔成为学术江湖的硬通货。某位教授十年间从"王维研究"转向"苏轼研究",只因后者更容易获得国际奖项。这种学术投机现象催生了"三分钟专家"——复旦大学某学者曾自曝:"研究李商隐一个月就敢出专著,关键是要找到'朦胧诗人'这个传播点。"
更讽刺的是,这些学者往往通过以下方式自我标榜:在论文标题中堆砌"千年""唯一""最伟大"等修饰词。将学术会议变成标签发布会(如"苏轼与后现代性"研讨会)。在媒体发表"五分钟看懂苏轼"类快餐文章。这种操作恰如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批判的"符号拜物教"——学者们崇拜的是自己制造的学术符号,而非研究对象本身。
四、文化误读:标签传播的负面效应
标签化传播导致大众认知的严重偏差:
一是历史失真:网络调查显示,63%的年轻人认为"苏轼是个纯粹的乐天派",忽略其政治挫折。
二是解读窄化:某短视频平台"苏轼"话题下,92%内容聚焦"美食""旅游",文学创作仅占8%。
三是价值扭曲:将"一蓑烟雨任平生"解构为"佛系躺平"的现代鸡汤。
这种简化式传播,使文化传承沦为符号消费。正如学者孙郁所言:"我们正在用21世纪的流行语肢解12世纪的文化基因,这种时空错位的解读,终将导致传统的空心化。"
文化研究就是要回归本真的研究路径,
要打破标签化研究的迷思,需从三方面努力:
一是文本深耕:如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坚持"一个注释写三天"的治学态度;
二是语境还原:借鉴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以宋人眼光看苏轼"的研究方法;
跨界对话:推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穿越“标签”的迷雾,触摸到苏东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真实生命体验。在“符号”狂欢的时代,拒绝“标”定义,或许才是对文化名人最好的尊重。(作者:了然 )平台编辑: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