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0.大暑
文/林水火(福建)
雨并不甘愿地谢幕
对于眸光里的大地藕断丝连
午后的阳光似乎露出笑脸
模样显得十分牵强
夏日的燥热依旧十分张扬
雨长长短短的拉锯战
无法实现清凉的梦想
花与草也想抬头寻找轻盈的晴朗
知了保持同样的声调
云里雾里地表达让人无法理解的心事
闭喝着温和的杯里流水
我在躯体的大地上独自欣赏宽阔的草原

这首《大暑》以细腻的观察和灵动的笔触,捕捉了大暑节气的独特氛围,字里行间既有自然的鲜活,也有心境的流转,是一首充满生活质感的小诗。
意象选择:精准贴合节气,细节见真意
诗人选取的意象皆紧扣 “大暑” 特质:雨的残留、牵强的阳光、张扬的燥热、渴望晴朗的花草、持续鸣唱的知了,乃至杯中的流水,都是大暑时节最典型的风物。这些意象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带着强烈的 “现场感”—— 比如 “雨并不甘愿地谢幕 / 对于眸光里的大地藕断丝连”,用 “藕断丝连” 写雨后的黏连感,精准道出大暑多雨又湿热的特点;“知了保持同样的声调” 则以蝉鸣的 “持续不变”,暗合大暑 “溽热难耐、时光滞重” 的体感,细节处见观察力。
拟人手法:让万物有了 “心事”,情感更显鲜活
全诗大量运用拟人手法,让自然景物有了情感与欲望,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雨是 “不甘谢幕” 的留恋者,阳光是 “笑脸牵强” 的敷衍者,燥热是 “十分张扬” 的挑衅者;
花与草 “想抬头寻找轻盈的晴朗”,知了在 “云里雾里地表达让人无法理解的心事”。
这些拟人化的表达,不仅让景物活了起来,更暗合了人在大暑时的普遍心境 —— 对清凉的渴望、对燥热的无奈,甚至对单调蝉鸣的些许烦躁,借万物之口说出,更显真挚。
情感脉络:从外在 “拉锯” 到内在 “清凉”,层次分明
诗歌的情感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有清晰的递进:
开篇写雨与阳光的 “拉锯”(雨 “藕断丝连”,阳光 “牵强”),暗喻大暑时节阴晴不定、湿热交织的气候特征;
接着写燥热的 “张扬” 与花、草的 “渴望”,将自然的对抗升级为万物对 “晴朗” 的共同期盼,把外在环境的压迫感推向细微处;
结尾笔锋一转,从 “知了的聒噪” 落到 “我” 的状态 ——“闭喝着温和的杯里流水 / 我在躯体的大地上独自欣赏宽阔的草原”。这里的 “流水” 是现实中的清凉(如茶饮),“草原” 则是内心的想象,用内在的辽阔对抗外在的燥热,完成了从 “被动承受” 到 “主动调适” 的心境转变,让诗歌有了更深的余味。
微瑕:个别表达稍显生硬,留白可再拓展
诗中少数词句略欠打磨,比如 “闭喝”(推测为 “品饮” 笔误)稍显突兀;“云里雾里地表达让人无法理解的心事” 对知了的描述,虽有朦胧美,但 “无法理解” 稍显直白,若用更含蓄的意象(如 “蝉鸣裹着暑气,漫过屋檐”),或许更显蕴藉。
整体评价
这首诗以 “小切口” 写 “大节气”,没有宏大的抒情,却在雨丝、蝉鸣、杯水中写出了大暑的肌理。拟人手法的灵活运用让景物有了温度,情感的递进让 “燥热” 与 “清凉” 形成张力,最终落脚于 “内心草原” 的想象,赋予了平凡节气以诗意的哲思 —— 原来对抗酷暑的,从来不止树荫与凉茶,还有一颗能在燥热中造境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