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它可能是一件瓷器、一幅刺绣,或是一尊木雕。观者看到的是什么?是精美的纹样,是繁复的工艺,还是它背后传递的情感与思想?过去,工艺品常被简化为视觉符号的堆砌。大量的作品停留在“精美”层面,却缺乏文化深度。这种“失语”状态,本质是文化主体性的缺失。如果工艺美术作品只能停留在“好看”的层面,那它终将沦为商品;但若它能引发思考、传递精神,便能成为文化的载体。四十余载与工艺美术打交道,让我深刻体会到:工艺美术作品不应仅仅是静默的“审美对象”,而应成为生动的“文化叙事载体”。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如何让作品“开口”说话,构建工艺美术的文化叙事逻辑,让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寿山石雕创作实践,从“基因提取-叙事构建-语言转译”三个方面与大家探讨工艺美术作品文化叙事载体的构建。

至圣先师—孔子 寿山石高山石 黄宝庆
一、基因提取:解码文化DNA的三大维度
“石头有魂,匠人需唤醒它。”而唤醒的钥匙,就藏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文化基因的提取,需要从三个维度切入。
第一,材料解码:将自然属性转化为叙事符号
比如一块寿山石,红的是肉,白的是骨,黑的是发,拿到手先别急着动刀,得“相石”三日,看纹理像不像山水,色彩能不能讲个故事。我在创作《酒中谪仙》时,发现石材的红光纹理就像酒液在流淌,于是将李白举杯的姿态与石材本身的色彩叙事融为一体,让红光成为诗意的具象化表达。
我深入研究不同石材的纹理、色泽和硬度,力求找到最能表达作品主题的石材。例如,在创作历史人物群像时,我会根据人物的性格和气质,选择不同颜色和纹理的石材。对于表现文人雅士的作品,我会选择质地温润、色泽淡雅的石材,以体现他们的清高与脱俗;而对于表现武将豪杰的作品,我则会选择质地坚硬、色泽深沉的石材,以彰显他们的勇猛与刚毅。

酒中谪仙—李白 寿山石鸡母窝石 黄宝庆
文献解码:研读历史文献,为创作注入灵魂。
历史文献是文化叙事的“密码本”。在创作《至圣先师——孔子》时,我研读《论语》《孔子家语》,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几何块面的视觉语言。我细致刻画孔子面部神情,表现“仁者爱人”的儒家精神;底座的留白设计,则象征“大道至简”的哲学境界。
情感解码:将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注入作品。
在创作《苏东坡》时,我特意保留石材原生纹理,象征历史沉淀;人物衣褶处理成连体造型,呼应其“大江东去”的豁达。在创作《庄周梦蝶》时,我通过几何化衣褶的“似与不似”表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让现代观众在抽象与具象之间,体悟东方哲学特有的“物我两忘”境界。创作过程中,对情感基因的精准捕捉,不仅是对当代人精神需求的回应,更是对文化基因的情感升华。

大江东去—苏东坡 寿山石高山石 黄宝庆
二、叙事构建:让工艺美术作品成为“活”的历史
文化叙事,不是简单的符号拼贴,而是构建多层次的对话空间。在创作中,我尝试通过历史人物群像创作、细节隐喻系统等多种方式,让工艺美术作品成为“活”的历史。
一是,历史人物群像创作,编织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谱。
历史人物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承载着集体记忆和精神密码;群像的叙事结构,则能构建多维度的文化对话空间,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我创作了64件(组)涵盖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系列作品,包括神话人物、历史人物、宗教人物、寓言人物等,以儒道释为主体,兼及其他内容。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权力叙事,到《羽扇孔明》的智谋叙事,再到《至圣先师》的哲学叙事,编织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谱。历史人物群像创作,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再现和塑造,更是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挖掘和呈现,引发观众对“何为中华文明”的深层思考。
二是,细节隐喻系统,搭建隐性的叙事网络。
在《千古一帝》中,我底部保留的石材原生纹理,象征着历史沉淀的厚重;衣袍的褶皱处理,则暗含“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智慧。这些细节,如同密码一般,等待着观众去破译和解读。
我追求的不是对历史人物的简单复刻,而是让他们“活在当下”,从“历史再现”到“文化在场”,与当代人产生精神共鸣。我认为,当一件作品能引发跨时空对话,当它的每个细节都成为文化密码,它就真正成为了“活”的文化记忆。

物我两忘—庄周梦蝶 寿山石芙蓉石 黄宝庆
三、语言转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桥梁
文化叙事,需要当代人听得懂的语言。东方美学的符号体系亦需要避免“刻板印象”。在创作中,我尝试通过几何化造型语言等方式,实现传统美学的现代性转译。我解构了传统服饰、器物等元素,将文人雅集的“琴棋书画”转化为抽象的几何线条,用当代雕塑的块面语言重构人物的体态。这种“现代性转译”,使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如作品《道家始祖——老子》,正是以几何块面与动态线条的视觉冲突为语言,将道家哲学的深邃思想凝练于方寸石间。在几何块面的留白处,观众可自由填补对“道”的想象;在动态线条的密集处,又能感受到思维奔涌的力度,使传统石雕从“工艺品”跃升为“思想载体”。

鞠躬尽瘁—诸葛亮 寿山石坑头石 黄宝庆
结语
工艺美术的升级本质是文化主体性的觉醒。当工艺美术作品能引发思考、传递精神,它便完成了从物质存在到文化载体的质变。它不再仅仅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十字路口,这种转型既是生存策略,更是文化自觉。
期待看到更多工艺美术从业者,成为文化基因的“提取者”、时代精神的“翻译官”、文化对话的“搭建者”。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读者共勉:“真正的传承,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呼吸——呼吸之间,自有新生。”
作者:黄宝庆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 福建工艺美术学会会长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