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江 朗诵:杨建松
录制:利川融媒汤怀锋

当北方干涸龟裂的土地 沙哑地呻吟 渴 渴 渴
当北方喝着苦涩高氟咸水的百姓 无奈地说 难喝 难喝 难喝
当北方的洼、淀、渠、湖、河因水位下降变成沼泽
当北方的城市因缺水 而阻碍了经济建设
一个伟大的“国之大事 民心工程 世纪工程”
————“南水北调” 横空出世
这是一部水利工程的史诗
更是一曲关于生命 责任与希望的长歌

从1952年的构想到2002年的动工
从图纸上的线条到现实中的钢筋水泥混合
从提出构想的先驱者到投身论证的工程师
再到施工现场的普通工人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用双手创造奇迹用汗水浇灌希望

中国逆天工程
历时50年 耗资54千亿
重塑中国水格局
“四横三纵” “南北调配,东西互济”
的水网总体格局终于成型
调水为民 南北统筹 治水兴邦
黄河九曲十八弯滚滚向东流
丹江水穿黄过河一路向北高歌
犹如两条生态走廊
让北方实现了青山绿水的梦想

人之力 通渠千里
水之泽 惠济万方
一代代共产党人 驰而不息 久久为功
创造了
千里长河 水往高处走的奇迹
创造了
“穿黄工程”“人间天河”的伟大奇迹
创造了
迄今为止 规模最大 距离最长
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工程
这不仅是一项工程的完工
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的传承
是愚公移山 红旗渠精神的传承

当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流入北京的团城湖
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提供了水源保障
沿线受水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了水源保障
一个个生态优美高起点的大都市纷纷崛起
郑州航空港 河北雄安市的建设日新月异
古老的运河又一次提升了航运能力
扭转了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
华北明珠“白洋淀”再次碧波荡漾
一条渠托举起周口市“出海梦”千帆渡
解困了平顶山市143座水库的干涸
受水城市的百姓终于告别了喝水的苦涩

当北京市民尝到丹江水的甘甜
一位妈妈告诉孩子
这一滴水 从丹江口水库流到北京团城湖
需要15天的时间
为了这15天
南水北调人千辛万苦走了70年
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几代人的期盼
每一寸渠道都凝结着无数人的血汗

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盛湾镇鱼关村
有一座碑
一座由56座碑组成的“凡人丰碑”
这是移民丰碑
为了丹江水库建设
为了一渠清水向北流
淅川县10个乡镇 184个行政村
1276个村民小组16万5千4百多
移民的名字刻在了移民丰碑上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难以割舍的故乡情
以及刻入骨血的乡土记忆
而他们的故乡已经永沉水底
他们的名字留在了这里
人却像一粒种子散落在遥远的异乡
他们回乡探亲时的追思地就是丹江
他们相信
名字刻在故土的碑上
如同漂泊的心灵融入了故乡的山水

迁徙时的场景无不让人动容
抓一把故乡的土揣进怀里头
再到祖坟磕几个头烧柱香告慰亲人
白发老人一步三回头泪眼朦胧
小学生不舍地揭下墙上的三好学生奖状
放进书包紧紧搂在怀里
淅川移民李国仁给女儿起名叫“李淅燕”
淅川的小燕子迁徙再远也要记得回家
是的 回家
在老一辈的认知里
只有淅川才是永远的家
就在那碧水之下
“荥生”取在荥阳出生之意
他是村里最小的移民
他的生日就是他从淅川搬往荥阳的那一天
故事很普通
却意味着数不清的悲欢离合
也有数不尽的义无反顾
是艰难的离别 也是勇敢地出发
2021年5月领袖考察丹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动情地吟诵
“吃水不忘掘井人,
你们就是掘井人啊”
他深情地赞誉

水脉 命脉 国脉
南水北调是一条大河
它是用4368个日日夜夜汇聚而成的大河
南水北调是一条大江
它是用中国智慧人工开凿1432公里的大江
南水北调是一个大洋
它是用165400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托举起来的大洋
十年时间工程累计调水760亿立方米
相当于六分之一的黄河水量

绿水 青山 南水北调
丹江 移民 不朽精神

这些词汇注定要留在国家记忆中
留在史册里
不仅蕴含着现实的水韵涛声
更是一种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
南水北调是中华民族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
它必将载入千秋史册
书写下大国工程造福苍生的壮丽篇章




2025年7月13日于南阳
诵编后感:《渠水汤汤润九州,文声共颂南阳情》
作者:杨建松
当丹江水带着南阳的温润一路北上,这座被水浸润的古城便在时代长卷中晕染开璀璨的底色。我深爱着的南阳,不仅是诸葛亮躬耕之地,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活水。16 万淅川儿女捧出家园的赤诚,让一渠碧水载着乡愁与希望,在 1432 公里的征途上写就 “舍小家为大家” 的史诗。那 56 座 “凡人丰碑” 上的名字,是这座城市最厚重的勋章;白洋淀重泛的碧波、北京团城湖清甜的涟漪,都是南阳对祖国最深沉的馈赠。
陈江老师的《一渠碧水一路歌》,恰如一把温润的刻刀,将这片土地的筋骨与柔情细细雕琢。她笔下干裂土地的呻吟与丹江北上的欢歌形成震撼共鸣,移民泪水中的不舍与笑容里的坚毅同样滚烫。那些关于 “水往高处走” 的奇迹,关于 70 载治水人的坚守,在他的文字里化作可触可感的脉动 —— 既是工程史诗的雄浑交响,更是南阳儿女精神血脉的深情咏叹。
诵读这些穿透时空力量的文字,我似乎听到了掠过 “北方土地沙哑的呻吟”,触摸到了干裂的田垄;当语调转向 “丹江水穿黄过河的高歌”,又似有清波在耳畔奔涌。读到移民离乡时 “抓一把故土入怀” 难以抑制的哽咽,读到通水后 “白洋淀碧波荡漾” 时又是那样的欢欣鼓舞……吟诵中交织成岁月的和弦,努力的想通过我的声音让家乡南阳的奉献精神可阅,更可听、可感。
读这样的文字,听这样的诵读,读懂的不仅是一项工程的壮阔,更是家乡用奉献写就的家国情怀。南阳的伟大,在于它让每滴清水都带着温度;陈江老师的珍贵,在于他让这份温度凝练成文字;而杨建松老师的演绎,更让这份深情跨越山海,成为响彻九州的南阳颂歌。 2025年7月23日 于湖北利川


朗诵和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四年阅读已逾两亿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