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筑魂,岁月留痕—小记武穴建筑与书法双璧夏新华先生
在武穴的城市记忆中,夏新华这个名字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建筑的理性与书法的感性。作为曾经的同事,虽未共事却神交已久,他的故事在住建系统的走廊里被反复传颂——那个豪爽直率的设计师,那个笔走龙蛇的书法家,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着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建筑匠心:城市地标的塑造者】
八十年代的武穴正处在城市建设的关键期,夏新华带着先进的设计理念回到家乡。他主持设计的武穴影剧院,至今仍是建筑教科书般的案例。大挑沿的雨棚设计既满足功能性,又形成独特的建筑语言;观众厅的声学处理,展现了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最令人称道的是,当年超前的结构设计,如今为建筑功能转换提供了可能——那些精心计算的承重柱网,正支撑着这座历史建筑的新生。
【书法人生:笔墨间的精神家园】
清晨的设计院办公室,总能看到夏新华临帖的身影。他的书法深得颜体之雄浑、二王之飘逸,更难得的是将建筑的空间构成融入笔法。"每个字都是一栋小建筑,"他常对年轻同事说,"要讲究结构,更要讲究气韵。"作为武穴书法家协会的发起人,他推动的"书法进社区"活动,让这门古老艺术真正走进了百姓生活。
【双重身份:一个文化践行者的启示】
在夏新华身上,我们看到了专业与爱好的完美融合。他的建筑图纸透着书法般的流畅,他的书法作品又带着建筑般的结构。这种跨界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层的互鉴。正如他所说:"设计要像写字一样讲究章法,写字要像盖楼一样注重根基。"
如今,走过改造中的影剧院,那些裸露的梁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建筑师的远见;翻开武穴的书法集,他的作品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夏新华用他的方式证明:真正的专业精神,既能筑就城市的筋骨,也能滋养城市的心灵。
(作者: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