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文/樊志刚(辽宁)
鸟啼莺飞四月天
柳絮杨花乱人眼
桃花片片随流水
布谷声声雨如烟
托质莲蓬
文/樊志刚(辽宁)
鸟啼残红
落花片片坠香浓
一阵风雨如注
没了芳踪
步上高峰
目送杳杳飞鸿
思故乡如许
谢了春容
依依往事
尽赋残梦
早将生死大事
托质莲蓬
诗评:樊志刚两首小诗里的春与思
樊志刚的《春日》与《托质莲蓬》,以春日为底色,在写景与抒情间,编织出细腻的情感网,让春的鲜活与人生的幽思,在短小篇幅里碰撞出诗意火花。
一、《春日》:捕捉春景的鲜活与流动
《春日》短短四句,像一幅工笔淡彩的春景图。“鸟啼莺飞四月天” ,以 “鸟啼莺飞” 开篇,瞬间激活春日的生机,“四月天” 锚定季节,简洁勾勒出春的时空坐标。“柳絮杨花乱人眼” ,“乱” 字用得精妙,柳絮杨花纷飞的轻盈与活泼,被这一个字点活,画面有了动态的喧闹感。“桃花片片随流水” ,桃花飘落随流水而去,把春景从 “空中” 引向 “水流” ,空间层次更丰富,也添了几分春逝的淡淡怅惘。“布谷声声雨如烟” ,布谷啼叫与如烟细雨交融,听觉与视觉联动,让春景有了朦胧的诗意,余韵悠长。四句诗,从鸟啼、飞花,到落花流水、布谷烟雨,把春日的鲜活、流动与稍纵即逝的美感,浓缩得恰到好处,读来如沐春风,又隐有对春景易逝的轻叹。
二、《托质莲蓬》:在春逝里打捞人生幽思
《托质莲蓬》以 “鸟啼残红” 起笔,承接《春日》的春景,却转入春逝的情境。“落花片片坠香浓” ,落花坠地,香气仍在,可 “残红”“坠” 字,已染上消逝的哀伤。“一阵风雨如注 / 没了芳踪” ,风雨加速了春景的消散,“没了芳踪” 四字,把春的消逝写得决绝,也暗喻美好事物的易逝。
“步上高峰 / 目送杳杳飞鸿” ,诗人从眼前春逝,转向登高望远,“飞鸿” 自带漂泊、怀远的意象,“目送” 里藏着对远方、对故乡的思念。“思故乡如许 / 谢了春容” ,春容已谢,故乡的模样却在思念里清晰,春逝与思乡交织,情感更添厚重。“依依往事 / 尽赋残梦” ,往事如烟,只能在残梦里找寻,把对过往的留恋、怅惘,融入 “残梦” 的朦胧与易碎。末句 “早将生死大事 / 托质莲蓬” ,笔锋一转,从春逝、思乡、怀旧,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托质莲蓬” ,莲蓬作为承载生死哲思的意象,让整首诗的情感有了升华,把个人的小情思,引入对生命终极命题的叩问,使诗的境界瞬间开阔。
两首小诗,《春日》写春之生趣,《托质莲蓬》写春之消逝与哲思,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樊志刚用简洁的语言、连贯的意象,在春日的时空里,完成了从写景到抒情、从抒情到哲思的递进,让读者在春景的流转里,触摸到人生的无常与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于短小篇幅中见出诗歌的张力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