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严民
“洗个百泉澡,一年病不咬;喝口百泉汤,肚子不痛得慌。”是济南的老话。以前,一到立夏之季,济南人就“洗洗去”,是独有的地方习俗。
去洗澡、喝汤的大部分是小末子(半大男孩儿)。济南的孩子戏水简直是无师自通啊!他们自小光溜溜的往河边一站,下水前先用食指从嘴里抹点
旧时泉边洗澡的孩子们
(图片由赵晓林提供)
到了去洗“百泉澡”、喝“百泉汤”的时候,小末子们至少要连续三天去洗澡喝汤。
第一天,末子们去黑虎泉,也就捎带着去了金虎泉、白石泉、九女泉、琵琶泉……
他们来到泉边,先捧起一把水,喝“百泉汤”,然后脱下衣裳,赤条条跳进水里。因为这几个泉池都不大,他们只能“打彭彭”,就是呈仰泳姿势,双脚后跟击打水面,溅出一团团水花,发出“砰砰”的水声。折腾够了,再去护城河里畅游……
他们饿了,吃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喝口甘甜的泉水;累了,躺在泉边的青石板上睡一觉;不知不觉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经过这一天晒太阳,身上光油油的好似黑泥鳅,这才穿上衣服,各自回家。
第二天,小末子们去了王府池子。
王府池子隐藏在曲曲弯弯的老街旧巷中,它长约30米,宽10余米,岸边民居错落,曲巷藏幽。附近的人们用此水洗衣做饭,游泳洗澡过得十分自在。它的附近还有灰泉、知鱼泉、朱砂泉及十几个不知名的泉子……这些泉子都深藏在民居的庭院里。
在宽敞的王府池子里,末子们如鱼得水,尽情游嬉。但是想去附近人家泉子里喝“百泉水”,就不太容易了。他们还算懂礼数,知道穿上衣服,再去要水喝。碰上好说话的人家,会拿瓢舀上水,送过来;碰上不好说话的人家,见是一帮“蓑衣”(调皮)孩子,连大门都不让进;末子们吃了“窝脖”就使坏,使劲敲人家大门,直到人家开门捲(骂)一声“拔腚,滚!”他们才哄笑着离开。
头天,他们在黑虎泉畔喝完“百泉水”,能躺在太阳地里曝晒,肚子都没事。但是在王府池子这一带,街巷里遮天蔽荫,凉水喝多了,回家就会腹泻——“喝一肚子,拉一裤子”。喝泉水拉肚子是泻火,拉上几次清理肠胃,没事儿!
第三天,末子们又出发了,去五龙潭和趵突泉。
五龙潭潭水湛蓝深沉。远望,明澈如镜,粼粼似锦;近看,天潭共青,深不可测。相传从前不管旱情如何严重,潭水从不涸竭。末子们来五龙潭还有一个目的,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七十三泉”。
所谓“七十三泉”,是因为它在《名泉碑》所载七十二泉之外。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著名学者、曲阜进士桂馥与文友集资于潭西岸修建了“潭西精舍”,在此分韵赋诗,共享潭上泉石清幽之乐。
在建房掘地时,突现一泉,“似趵突泉而小”,“一峰地出疑晶突,六月阴藏忽雪喷”。桂馥大喜,请来文友为泉水提名。无奈众说纷纭,竟然定不下一个合适的好名字,桂馥只好把它称为“七十三泉”,并赋诗一首:
名泉七十二,
不数五龙潭。
为劳算博士,
筹添七十三。
末子们来七十三泉,是为了讨吉利,凑个百泉的数。前两天去的泉子加起来也有三、四十个了,一下子加上这七十三泉,不就凑够100个了么?
只是五龙潭的水痄凉(冰冷),他们只敢喝几口水,却不敢在水里多待,就去潭水以西的江家池子洗澡。
江家池实际上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天镜泉。由于明代官吏江濬曾在此居住,大家就称这儿为江家池了。
我记忆中的江家池是用青石砌成,有十、四五米见方,池内泉水清澈见底,池底水泡突涌,水草飘动。池子里常年养着鲤鱼,据说这都是人们做“善事”,买来放生的。
那时候民风古朴,除了半人高的池墙,并没有其它防护措施,却从来没有人去池里捕鱼或钓鱼。倒是晚间有个把汉子在此游泳,人在水面上嬉戏,鱼在池底下遨游,人、鱼互不相扰,反有一种和谐、悠然、安祥之感。
池子的路西边还有另一处名泉——醴泉。
这个泉池虽不大,里面养的鱼却不小。据说曾经有条鱼一米多长,身粗如海碗口大,鱼鳃上还有一个铁环,是当年放生者留下的标记。
我小时候,醴泉已划进醴泉居酱园里,得由大人领着央求传达才让进去看。那池口也就比井口大些,池内黑魆魆的,一条两、三尺长的黑鲤鱼懒洋洋地卧在水底。也许它岁数太大,身子懒得动弹了吧?
可惜的是如今江家池和醴泉都被埋在了地下!
1999年夏天,我参加济南电视台《走遍济南》栏目的拍摄,找寻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紫薇”姥姥家的所在地——江家池。当时五龙潭公园前的马路正在拓宽。在一片废墟上,经公园主任指点,我们才确定了江家池的位置。
我们一行人正在叹惜名泉被埋于地下,拿出摄像机想记录这令人惋惜的场面。不料工地上突然窜出来一个负责人,摇摆着双手不让拍摄,说:“这泉子我们不会破坏,等修好路会专门再把它挖出来,恢复原样。”
可悲的是我们竟然相信了这位工地负责人的话!以后这儿高楼拔地而起,压住泉子,建成了银行。对于济南人来说,一家日进万金的银行价值高?还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两处历史名泉的价值更高?高楼大厦可以另找空地建设。但被硬硬压进地下、不能喘气冒泡的泉子,可不是处处都有呀,呜呼哀哉!
咳!没等我发完这通感慨,末子们已去了趵突泉。
老年间的趵突泉 “三股水”,似有三条银龙跃出清澈见底的水面,每条龙窜有二、三尺高,喷珠吐玉,涛声不绝。水下的池中又有许多小泉喷吐,水泡如珠玑上浮,簇簇串串;水草碧绿,如玉带飘动,袅袅婷婷。池中的金鲤,小的寸余,大的有一、二尺长。
末子们在趵突泉不敢造次,只是在“咕嘟、咕嘟”喷涌的“三股水”下,捧起泉水喝几口。因为济南人有条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能在久负盛名的“三股水”下洗澡。
至此,末子们三天洗“百泉澡”、喝“百泉汤”的行程即将结束。他们把吃剩的干粮,当作鱼食儿撒进泉池,只见鱼头攒动,水面由远而近浮起金光一片,末子们脸上浮起满足的笑容……
洗过“百泉澡”、喝过“百泉汤”,末子们就有了炫耀的资本。大人也会称赞他们:“这小子不孬,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