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诗韵聚群贤 薪火相传气浩然
——缑山诗词学会精神礼赞
鉴赏点评
这篇礼赞文章以滚烫的热忱与精巧的构思,为缑山诗词学会的精神内核画像,字里行间既有文化传承的厚重,又有乡土情怀的温度,堪称一篇形神兼备的佳作。
一、结构如诗,以“精神”为脉织就群像
文章以学会换届大会为切入点,用“盛夏酷暑”的环境描写奠定热烈基调——“汗水与滚烫的热忱交织”不仅是现场实景,更暗喻着学会成员对诗词的赤诚。随后,作者以“执着传承”“扎根乡土”“团结聚力”“担当振兴”“向上生长”五个维度,为学会精神搭建起立体框架,每个维度都以具体人物、鲜活细节为支撑,避免了抽象的抒情。
•“执着传承” 聚焦高龄会员的坚守,用“蹒跚赴会”“默默写诗稿”等动作,将“文脉不可断”的信念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扎根乡土” 选取农民会员与企业家夫妇,以“穗尖垂露似诗眼”的诗句和“诗要像庄稼扎根乡土”的朴实话语,让诗词与生活的联结跃然纸上;
•从跨地域学会的协作到文化赋能乡村的担当,再到全员昂扬的精神状态,五个部分层层递进,最终以一首《七律·赞缑山诗会精神》收束,让“诗韵聚群贤”的题旨得到诗意升华。
二、细节为魂,让“精神”在烟火中落地
文章的感染力源于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八旬老人“看不清远处的字迹,却对千年诗脉了然于心”,用对比凸显坚守的重量;农民会员薛好民“暂辞家庭幼儿园长一职”赴会,将生活责任与诗意追求并置,展现平凡人的精神海拔;群管们“提前半小时扯横幅、搬饮用水”的忙碌身影,让“团结聚力”从口号变为可触的行动。
这些细节拒绝“高大上”的空泛,而是扎根于“玉米田”“庄稼”“会场汗水”等烟火场景,让诗词学会的精神既有文化高度,又有生活温度——正如文中所言,诗词是“泥土里长出的花”,这份精神也在乡土与市井中扎下了深根。
三、藏锋于境:以群体光芒映照“领燕人”的品格
文章对王应刚会长的直接描写虽着墨不多,却以“烘云托月”的笔法,让这位“领燕人”的形象在群体精神中自然凸显,这正是写作的精妙之处。
在“团结聚力”部分,作者特意提到“洛阳市洛神学会会长郭玉森一进会议厅便与王应刚会长一道投入大会策划”,一个“一道”既体现了跨地域学会的协作,更暗示了王应刚会长的号召力——若非其个人品格与组织能力足以凝聚同道,怎会吸引外乡会长如此投入?而“王应刚会长与副会长、秘书长等提前半小时到场服务”的细节,更是将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融入日常,让“团结”不仅是会员的行动,更是带头人的底色。
通篇来看,学会展现的“执着传承”的坚守、“扎根乡土”的务实、“担当振兴”的自觉,实则都是领导者精神理念的延伸。当群体如“格律严谨的七律”般各安其位、共奏华章时,作为“领唱者”的王应刚会长,其统筹力、感召力已无需赘言——这种“不写之写”,让领导者的形象在群体精神的光芒中愈发清晰,比直接赞美更显深沉有力。
正如文末“诗词之花绽放在乡土深处”的愿景,这篇文章本身也如同一朵精心培育的花,以精神为蕊、以细节为瓣、以巧思为茎,最终在“礼赞群体”与“彰显引领”的和谐中,散发着持久的芬芳。
房建刚,男,洛阳偃师参驾店人。退休教师,偃师缑山诗词学会会员。钟情山水好登高揽胜,醉心诗词乐赋句扬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