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名人录》续(71—75)
原创首发
文/文必标(湖北)签约诗人
(七十一)胡敬先
当年学艺拜名家,尺幅东欧证国华。
一鹊登梅欣剪纸,双鸳戏水叹雕花。
线条舒展画工细,图案均衡笔力嘉。
古样千张捐楚馆,非遗传子养心芽。
注:国华,喻国中珍品。
笔力嘉,指笔刀(刻刀)雕刻时的力度恰到好处。 心芽,心中初生的念头。
人物略传:胡敬先(1926-2011),沔阳长埫口集木村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仙桃雕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16岁时,师从本镇沙湾村赵炳阳学习雕花剪纸。1956年进入“沔阳县仙桃镇雕花工艺社”,专门雕刻剪纸出口东欧诸国。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于劳动之余坚持学习、探讨剪纸艺术;在实践中,善于观察生活、了解民俗,创作了大量以民间民俗为题材的作品。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多幅作品入选并参加国家、省市级大型民间艺术展览。
为了不致“雕花剪纸”技艺中断,从1978年开始,相继对两个儿子传授技艺。二子学有所成,先后加入市“剪纸学会”,作品也参加了市级剪纸展览。雕花剪纸,传承有人。
2003年,胡敬先帮助镇文化站挖掘、抢救、搜集传统雕刻“花样子”,并将自己使用过的刻刀、蜡盘、花样箱、花样包、货郎鼓及原生态“花样子”1500多件,无偿捐献给长埫口镇文化站。

(七十二)潘爱芳
情钟花鼓小丫微,村院求师不叩扉。
立雪程门攻二旦,追云潘女擅青衣。
闯宫铡美香莲烈,理鬓称尊驸马威。
才艺三千休退隐,高徒一众聚周围。
注:村院,代指程兰庭的老家长埫口金河村。
二旦,戏曲中旦行的一种,通常扮演青年或中年女性角色,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带有喜剧色彩。
追云,指潘爱芳参师赛云霞、束小云等。
人物概况:潘爱芳(1945-),女,沔阳郑场人。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原“沔阳花鼓剧团”副团长,“中国剧协”湖北分会会员。
幼时拜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程兰庭为师,主攻二旦。后得到花鼓戏名家赛云霞、胡蝴蝶、束小云的指点,全面掌握了青衣、二旦、老旦等行当的表演技能。几十年来,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古代妇女形象。代表作品有:古装剧《朱买臣》《秦香莲》《济公追踪》《女驸马》《扇坟》;现代花鼓戏《红炉》《小坚决》《卖摇窝》等。著名电影导演谢添说:“她把人物演活了。”1983年,在《向老三招婿》中饰演九嫂,获荆州地区会演“优秀女演员奖”、湖北省会演“集体一等奖”。此剧由“湖北省电视台”录像并全省播放,中央电视台转播。1988年《向老三招婿》晋京,赴长安大剧院、中南海礼堂演出,受到王任重、李德生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退休后,注重花鼓戏的传承,收徒授艺,仍然为“荆州花鼓戏”的发展尽心尽力。

(七十三)程 琼
儿时梦想已飞帆,饮露琼杯自在衔。
学业兼修谙旦角,舞台但见著青衫。
追鱼践约芳心许,访友关情细语喃。
德艺声名三楚寄,音书百里不须缄。
注:青衫,这里指戏剧中的青衣。
人物概况:程琼(1969-),女,沔阳通海口人。“沔阳花鼓戏”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第六届“牡丹花奖”获得者、仙桃市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家、“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主工花旦,兼修闺门旦、二旦和青衣。其唱腔圆润、表演细腻,刻画人物准确到位。代表剧目有《白狐传奇》《双玉蝉》《黑色惊叹号》《白蛇传》《追鱼》《江姐》等。主演过《济公下山》《莫愁女》《访友》《站花墙》等多部剧目。
“追求、进取、创新”是程琼的座右铭。她时常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唱腔的韵味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更要注重良好的品德修为。”程琼自1990年从荆州艺校毕业,分配到“沔阳花鼓剧团”工作以来,正是以此作为艺术行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由一个普通演员迅速成为剧团挑大梁的台柱、成为湖北省“第六届牡丹花戏剧奖”的获得者,这种成功,是基于她不断努力、追求的必然结果。五六岁时,就能把几句偷偷学来的花鼓腔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当一名戏曲演员,自然成为她儿时的梦想。十四岁那年如愿考进荆州文化艺术学校,师从名老艺人杨爱枝学习戏曲专业。少年程琼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的道理。因此,她塑造的舞台上心狠手辣的“邱彩云”、忠于爱情的“鲤鱼仙子”等一系列古代妇女形象,都深受观众推崇和喜爱。

(七十四)陈林英
高家班里戏功磨,艺植芳心铸楚娥。
身处烟村谙小曲,神交黎庶善民歌。
襄河浪涌农谣梦,月亮影浮花树多。
字正腔圆乡土味,非遗传播意如何?
注:颈联,代指《襄河谣》《月亮花树起》这两首民歌。
人物概况:陈林英(1947-),女,沔阳三伏潭高河村人。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沔阳民歌、沔阳小曲)代表性传承人,“仙桃市皮影协会”理事。
从小喜欢唱沔阳小曲、民歌。 13岁拜高凤成为师,学皮影戏,擅长“人皮影”表演。除在“高家班”演出外,有时也在外“搭班”演唱。其所唱旦行悲腔,饱含农村妇女的哀怨、凄凉,催人泪下。平时演唱民歌、小曲,风格迥异,以情歌、劳动歌为主。曲目有《十绣》《打麦歌》《襄河谣》《想十郎》《月亮花树起》《十二月望郎》《孟姜女哭长城》《肩背雨伞到姐家》等。在演唱技巧上,保持民歌、小曲的原生态。字正腔圆、气足音甜,地方风格浓郁,将“乡土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唱得多、唱得好、随口即唱,不仅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散发出一股天然的灵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唱沔阳民歌、小曲首屈一指的人物,为“沔阳民歌”“沔阳小曲”的传承和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七十五)束厚银
贫寒子弟木工欣,墨斗长刨框锯勤。
时直野材凭一线,水侵榫卯只三分。
风车结构真无楔,巧匠精神早有闻。
十面红旗堪妙手,革新授艺树殊勋。
注:直,作动词。
野材,未加工的木料。
一线,指墨线。
人物略传:束厚银(1911-1992),沔阳彭场束家湾人。幼年家境贫寒,14岁当木工学徒,出师后又多方参拜名师钻研木工技艺,自开木工作坊兼做乡活。1955年实行手工业联营,进何场铁木工厂当木工,至1969 年退休。1964年被树为沔阳县工业战线“十面红旗”之一,多次被评为彭场区(公社)“劳动模范”、“革新能手”。
束手艺精湛、技术娴熟,产品在沙湖、何场、彭场一带享有盛誉,是公认的民间“能工巧匠”。其划墨线、下榫头,凿榫眼等操作,不论大木、小木、粗活、细活,都讲究榫卯结构的光滑、紧凑,一丝不苟。在民间有句俗语:木匠不打楔,心里过不得,而他的产品,被公认为是“无楔产品”。1958年,沔阳县手工业系统举行木工大比武,将装好的木犁放进水里浸泡一夜,然后拆卸开来,查看榫眼里渗水深度,结果别人榫眼进水约一寸深,他的只有三分。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抗旱、排涝没有机动车,他想到了利用风力抽水。反复试验一月有余,攻克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抽水风车”,并批量生产。产品销往附近区、乡、公社,供不应求。各地派人前来参观取经,风行一时。他为人豁达,毫不保守地向同行传授技艺,更是传、帮、带,精心培养青工,带出不少徒弟。当年的工厂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作者简介
文必标《明心文学》签约诗人!网名:风中独静,湖北省仙桃市人。喜欢古体诗词及民间文学,是湖北中华诗词学会、仙桃诗词学会、仙桃民间协会会员。部分作品分别发表在《汉水文苑》、《湖北诗词》、《仙桃诗词》、《白泥湖诗选》、《正气家声》、《沔州风》等杂志及十数家大型文学网站,深受读者好评。

【明心文学】以颂扬民族文化为基准,是为广大诗友与诵读爱好者提供的公益性平台!开拓创新,让文字在优雅知性的美诵中,插上翅膀飞翔在更远方。
【明心文学】创建于2021年,以孙立晶先生,朱京华女士所带领的团队,为作者,主播老师提供的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舞台。可以学之所用,可以让墨香在雅诵中飘扬,可以让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演变成文字,来诠释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
统一的导语,规范的管理。三位一体式推广作品,真正做到诗与远方。
只要你有文采,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只要你喜欢诵读,欢迎你加入【明心文学】敞开心扉说,吟诵文之乐,诗情画意琢,徽墨飘香落,笔下文佳作。聚贤纳才群英荟萃在【明心文学】!

投稿须知
1.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作品。谢绝敏感话题以及违反投稿条例,文稿已收,严禁反复修改,给编辑,主播老师们增加没必要的劳务。禁止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
2.关于稿费,除去都市头条占30%外,读者赞赏金额少于20元(含20元)不分配;赞赏超过20元60%为作者稿费,带有诵读的作品,赞赏超过20元(不含20元)作者40% 主播20%,40%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
3.任何形式的集体链接,合集,等相关链接不分配!
4.文章发布七天后结算。第八天起,后续赞赏不再计算发放。
5.稿费以微信红包形式发放,请加总编微信,方便发放稿费。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6.投稿视为同意此规则,诚邀广大文学爱好者投稿。诵读爱好老师来诠释吟诵!
7.投稿题材以现代诗,诗歌,短诗,微诗,散文,随笔,五言,七律,词……
8.由于个人原因,要求删除文链,需支付平台编辑,主播诵读之劳务费用。
9.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总编删除!
投稿请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