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3.物之外
文/林水火(福建)
我依旧淹没在知了的知了当中
听懂执着
一群蚂蚁从墙角旮旯前进
队列队形的变换无声交替
我在寻找默契的钥匙
让我停留下来的位置早已习惯大小
摆弄桌面上的笔与纸
最想呈现的岁痕无法从记忆挤出
堵塞在流畅的想象里
将眸光往潮湿呆滞
桌底下纸篓里的时光碎片零乱着
它们绝对与知了与蚂蚁无关
守住被动的地儿
我共情着日子小心地给予
安静而知足的生息
于日常褶皱中,触摸 “物之外” 的静与思

这首《物之外》以极简的日常意象为骨,以幽微的内心褶皱为魂,在 “物” 的具象与 “之外” 的虚灵间,编织出一场关于存在、默契与接纳的静默对话。诗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知了的聒噪、蚂蚁的队列、笔纸的凝滞里,藏着对世界与自我关系的温柔叩问。
一、意象:喧嚣与秩序的对位,藏着 “默契” 的谜题
诗的开篇便将两种极具张力的 “物” 并置:
“知了的知了当中”:重复的拟声词像一场无休的喧嚣,既是外界的热闹,也可能是内心被淹没的混沌 ——“依旧淹没” 四字,暗示着这种喧嚣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常态的包裹。
“一群蚂蚁从墙角旮旯前进 / 队列队形的变换无声交替”:与知了的 “有声” 相反,蚂蚁的行动是 “无声” 的,却有着自发的秩序。这种 “无声的秩序” 与 “有声的混沌” 形成鲜明对比,恰是诗人 “寻找默契的钥匙” 的缘起 —— 或许,“默契” 就藏在这两种状态的缝隙里:既不是被喧嚣吞噬,也不是困于刻板的秩序,而是一种能与两者共处的平衡。
这里的 “默契” 是核心的关键词。它不是人与物的简单呼应,更像是一种对世界本然节奏的理解:知了有知了的 “理”,蚂蚁有蚂蚁的 “序”,而 “我” 在其中,试图找到与这一切和解的密码。
二、转向内心:表达的困境与记忆的 “阻塞”
当视线从外界收回,落在 “停留下来的位置”“桌面上的笔与纸” 时,诗歌进入了更私人的维度:
“早已习惯大小” 的位置,是日常的锚点,却也可能是一种局限 —— 习惯带来安稳,也可能带来麻木。
“最想呈现的岁痕无法从记忆挤出 / 堵塞在流畅的想象里”:笔与纸本是表达的工具,此刻却成了 “阻塞” 的见证。“岁痕” 是想抓住的过往,“流畅的想象” 是表达的渴望,而 “无法挤出” 的困境,恰是许多人共有的体验:那些深刻的感受,往往在试图言说时,反而卡在了语言与记忆的褶皱里。
“将眸光往潮湿呆滞”:“潮湿” 是情绪的濡染,“呆滞” 是行动力的暂时停滞,这既是对 “无法呈现” 的反应,也暗合了开篇 “被淹没” 的状态 —— 内心的阻塞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一种隐秘的呼应。
三、“之外” 的抵达:从 “寻找” 到 “共情” 的温柔降落
诗的结尾,视角落在 “桌底下纸篓里的时光碎片”:
“它们绝对与知了与蚂蚁无关”:这些碎片是被丢弃的、未被言说的、甚至被遗忘的 “时光”,它们脱离了外界的喧嚣(知了)与秩序(蚂蚁),是纯粹属于 “我” 的、未被定义的存在。
“守住被动的地儿 / 我共情着日子小心地给予 / 安静而知足的生息”:从开篇的 “寻找钥匙” 到结尾的 “守住被动”,诗人的姿态完成了一次转变 —— 不再执着于破解 “默契” 的谜题,不再焦虑于表达的阻塞,而是接纳了这种 “被动”。“共情着日子小心地给予”,是与不完美的和解:日子给予的,或许有喧嚣,有阻塞,有碎片,但当以 “安静而知足” 的心态承接时,便在这些 “物” 的 “之外”,触碰到了生息本身的温度。
总结:于 “物” 的边界,见 “人” 的自在
《物之外》的妙处,正在于它没有给 “之外” 下一个定义。它不是逃离 “物” 的世界,而是在 “物” 的肌理中,发现那些未被言说的留白:知了的喧嚣里有自然的节律,蚂蚁的队列里有生存的智慧,笔纸的阻塞里有记忆的重量,碎片的杂乱里有时间的真实。
最终,“物之外” 或许不是一个遥远的彼岸,而是当我们放下 “寻找” 的执念,以 “共情” 的姿态与万物共处时,从日常褶皱里自然流淌出的、那份安静而知足的 “生息”。这便是诗歌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我们在熟悉的事物里,重新看见生活的诗意与哲思。


主播 :马景艳(网名:蝴蝶兰)。中共党员,中学高级英语教师。中国朗诵联盟会员;山西省朗诵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副主任;平陆县文化馆砥柱之声朗诵社社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金牌主播。近年来,在国内多家网络和地方朗诵比赛中获奖,任多家平台特邀主播,在网络平台发表诵读作品万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