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支持的孩子,有多幸福?
一名12岁女孩放暑假后和妈妈说假期不想补课,就想在家做做面包和蛋糕。
妈妈答应了,因为她知道孩子是真心喜欢做面包。
在她看来,人这一辈子能找到一个爱好也挺不容易的,更何况女儿还能坚持去做。
若是孩子以后能将喜欢的事情当成事业来发展也是很幸福的事情。
或许对一些早早给孩子安排好假期学习计划的家长来说,这对母女的举动会有些“不务正业”。
但正是那些被允许“不务正业”的童年背后,往往藏着动人的未来。
一名5岁小孩哥对医学特别着迷,小小年纪就能准确说出各种器官:
“这是肝,这是心脏……”
学习心脏的时候,为了了解心脏结构,他甚至让妈妈帮忙买了个猪心回家。
对于儿子的兴趣,妈妈也很支持,平时还经常帮忙搜集医学资料,也会在孩子讲解时认真去听。
一些网友看到后忍不住表示:
“这娃是一点也不害怕啊,心理素质真强!”
“这难道就是学医圣体?”
也有人说,解剖这么小众的爱好,换作别人可能早就制止了,男孩父母却如此支持着实难得。
说实话,孩子小小年纪就对某一领域、某件事情感兴趣,真的不容易。
家长若是随意扼杀限制了他的能力,以后想再去激发,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明白,保护孩子的热爱,就是在守护他们未来的无限可能。
现在的小孩哥好厉害,一男孩制作家具的视频火了。
别看男孩才9岁,但他已经有4年的木工经验。
从偶然接触木工后,男孩对此便非常感兴趣,父母发现后便带他找专业的老师去学习。
在男孩妈妈看来,兴趣爱好可以作为孩子的情绪出口,为此不会过多干预。
她也相信孩子会在学习和兴趣爱好之间做好平衡。
就这样,男孩从5岁坚持到了现在,做了很多家具和玩具。
长颈鹿凳子、小兔子机器人柜子等木制家具,可谓做工精致、创意十足。
妈妈直言这样的家具家里还有很多,都快放不下了。
不少网友看后纷纷留言:“我家里有地方!”,甚至还有人大喊“上链接”,可见对男孩作品的喜欢。
说起来,“坚持”两个字对孩子甚至是大人来说并不简单。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会坚持,没少想办法。
其实,让孩子学会坚持,并没有那么难。
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心驱动力,让孩子自动去做事,而不是被动地去完成任务。
孩子不仅会养成主动学习、探索的好习惯,在自律、抗压、理解等能力上都会有所提升。
为此,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兴趣的力量。
当说起“孩子的兴趣培养”,许多家长总是不自觉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论”陷阱。
比如,将钢琴课、书法班归为“高阶投资”,把搭积木、拆玩具车视作“低效消遣”。
这种带着功利滤镜的分类法,恰似给孩子的探索欲套上了紧箍咒。
要知道,很多被成人定义为“瞎折腾”的行为里都藏着珍贵的成长密码:
当孩子反复拆装玩具车时,指尖跃动的是对机械原理的原始好奇;当积木塔一次次倒塌重建时,大脑正在构建三维空间思维模型;就连看似无序的涂鸦,都是视觉认知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见证。
有家长或许会质疑,有时候孩子所谓的“感兴趣”不过是贪玩罢了。
的确,儿童的兴趣萌芽往往裹着“玩”的糖衣,但正是这份纯粹的好奇心,构成了人类最本真的学习动力。
父母要做的,不是用成人世界的“有用/无用”标准评判孩子的兴趣,而是成为敏锐的观察者。
当孩子蹲在角落观察蚂蚁搬家时,与其催促"别弄脏衣服",不如递上放大镜;当孩子把新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时,与其责备"浪费钱",不如引导他记录拆解步骤。
因为每个兴趣的火花,都可能点燃孩子的未来。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
他们用稚嫩的双手丈量世界,用天马行空的想象重构认知。
作为父母,我们守护这份生命力,让天赋自然舒展,让热爱得以生长。
希望家长们都能多多了解孩子,正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坚持下去,让他们的天赋和爱好得以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