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直播镜头前,茂名信宜结坡村的荔枝刚上架就被秒空;智慧农旅地图一点,山里的民宿订单瞬间涨了三成……7月7日,华南师大这支青年团队扎根茂名信宜结坡村,用“1+1+1”行动框架(新农模式探索、新思想引领、新智慧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活力:手机变农具、数据当农资、直播成农活,曾经藏在深山中的农产与风光,正通过他们架起的“云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中英俄直播架桥梁,特色农产 “走出去”
继 “双语直播” 成功实践后,团队再度创新推出 “三语教学式直播” 概念,依托深厚的师范专业积淀,以多学科知识为引擎拉动直播间热度,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与产销对接的桥梁,深度融合北界镇特色产品 “邮福兴” 红黑米与当地乡土文化,构建起多元化直播矩阵。
团队直播内容亮点纷呈:开设俄语小课堂,让观众在跨语言学习中拓宽视野;详解地名文化渊源,探寻北界镇的历史脉络与人文底蕴;放送植物科普知识,揭秘红黑米生长的自然奥秘…… 多样化内容设置让直播突破传统带货模式,成为 “助农 + 科普” 双轨并行的创新推广载体。
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在三语直播基础上,创新融入 “教学式带货”“采访 + 答题式直播” 等互动形式,既强化了知识传递的趣味性,又提升了观众对 “邮福兴” 红黑米的认知度与购买意愿。据统计,团队开展的 3 场直播累计收获超 5 万点赞,青年人独有的创意与行动力,让乡土特产走出大山、让乡村文化焕发新彩,用实际成效书写着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IP 赋能编程创新,小程序助力文旅新篇
“粤西风采” 实践团聚焦结坡村旅游发展潜力与实际需求,将当地特色 IP 与编程技术结合,计划开发智慧文旅小程序 “美丽结坡”,以数字化手段为红色文旅产业赋能,注入新动力。
结坡村有红黑米田、西江温泉、梁传美故居及在建的砺儒史馆等独特文旅景观,虽然当前旅游服务规模有限,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村委迫切需求旅游数字化升级。砺儒史馆计划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林砺儒的影响力有望带动周边景点联动;红黑米产业为旅游注入特色;旅游业兴起将形成 “人才回流 — 产业兴旺 — 乡村振兴” 正向循环。提前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是抓住机遇的关键。
开发团队聚焦技术赋能,提出以“可视化地图+互动式介绍”小程序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欲在旅游热潮前借数字化搭建完善服务体系,为后续发展夯实基础。小程序融入特色 IP,实现 “内容展示 — 服务引导 — 体验升级” 全链条服务,既丰富游客红色知识与“线上+线下”旅游体验,又宣传特色 IP,增强乡村品牌辨识度与记忆点。
支教实践助成长,寓教于乐学知识
团队支教组在结坡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将编程创作与趣味科普融入课堂,助力乡村儿童兴趣培养与知识拓展。
支教组按年龄分组教学。针对年龄较大学生,以当今热门游戏引入编程知识,展示自编 “贪吃蛇” 游戏,鼓励学生合作使用电脑及 AI 软件生成简单游戏,注重实践与兴趣培养。针对年龄更小的学生,支教组介绍七巧板知识,引导拼接图形,提升数学热情;科普课上,生动讲解植物知识,涵盖常见花朵种类、颜色奥秘及与授粉昆虫的关系。
课程中,支教组妥善处理学生因教具分配的冲突,既化解矛盾,让孩子学会沟通分享,也让团队更体会到 “因材施教” 的意义,让知识在互动中扎根。
校地协同助振兴,实践育人惠民生
“粤西风采” 实践团积极响应 “双百行动”,聚焦结坡村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痛点,针对 70 余名教师开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专项培训,以专业力量助推当地教育数字化转型。
培训同时队伍还调研了当地教育信息化程度,产出一篇调研报告,其中创新提出构建 “基础操作 - 学科融合 - 创新实践” 三级课程体系,精准对接教师需求。
党建共建续合作,携手共进谱新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当地村镇的合作,7 月 10 日,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与结坡村党总支部委员会正式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双方将以共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纽带,积极投身广东青年大学生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行动,旨在通过校地联合发力,实现 “实践育人” 与 “服务乡村” 的双向共赢。北界镇镇长、结坡村村书记、阿伯丁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丹凌、“粤西风采”实践团队长朱俊宇及团队骨干等共同参会,围绕校地党建共建落地“百千万工程”项目展开深入交流,明确以结坡村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方向,为后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签订的党建共建协议,双方将以“友好平等,双方所需,各尽所能”为原则,共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粤西风采” 实践团以 “多语+新媒体+科技” 的创新路径,在结坡村播下了数字化振兴的种子。从三语直播创新带货新形势,到智慧小程序勾勒文旅新篇章,从趣味支教点亮孩童眼睛,再到教育信息化培训为教师赋能,每一项行动都紧扣乡村需求,用青春智慧架起城乡联通的桥梁。
图 7 “粤西风采”实践团合影
接下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让技术扎根乡土、让文化焕发新生,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为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动能,让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越走越远。
通讯员 | 赵韵翔 林淳钰 朱俊宇
供 图 | 阮乐星 刘卓伦 鲍文麓
编辑:刘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