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共和国的奋斗脊梁
一一 读《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有感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七月份, 当我读过汝忠同学转发的《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这篇文章,感概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一种对过往岁月的重温与对这一代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篇文章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七十岁以上那代人为国家、为社会拼搏奋斗的壮丽画卷。
文章中提及,杭州对六十岁以上全国老人给予公交和地铁免费的福利,这不仅是对老人的关怀,更是社会对他们奉献的认可。而美国《华尔街日报》对中国这群勤奋之人的报道,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崛起背后那股强大的力量。
七十岁以上的这代人,他们经历了下乡知青的岁月。那时,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建设农村的重任。田间地头,有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破旧的农舍里,回荡着他们乐观的笑声。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土地,学会了坚韧与担当。高考恢复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又抓住机会,成为高考学子。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埋头苦读,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改变命运的决心,在书本的海洋里奋力遨游。那一本本翻得破旧的书籍,记录着他们为梦想拼搏的历程。
还有一部分人,怀揣着求知的热情,成为出国留学生。他们远渡重洋,在陌生的国度,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努力汲取先进知识,只为回国后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而下海闯荡和进城务工的人们,同样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下海者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摸爬滚打,勇敢创业;进城务工者则用双手搭建起城市的高楼大厦,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是这代人,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曾经扬尘的碎石公路,如今已被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所取代;曾经“难民营”般的车站,已变成现代化的交通枢纽;曾经破旧的火车,已升级为高速飞驰的列车;曾经成片的旧房,已被林立的高楼大厦替代;曾经臭气熏天的农贸市场,已被现代化的购物城所代替。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离不开这代人的辛勤付出。
他们“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以远超常人的勤奋,为国家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当欧洲人每天工作五个小时享受生活时,他们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用汗水浇灌着祖国的土地;当印度人躺在恒河边等待下辈子时,他们心中只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当美国人充当世界警察时,他们坚定地默念“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心扑在国家建设上。
如今,这些共和国的长子们,七十岁以上的他们,大多已两鬓斑白,身体也不再如当年那般硬朗,甚至很多人早已累弯了腰。但他们看到了今天的中国,这个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中国,这个拥有无数现代化设施和丰富旅游资源的中国,这个令世界惊叹的中国。他们努力过,奋斗过,他们的付出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中国。
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是时代的英雄。历史会记住他们,人类会记住他们。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个时代,我们享受着他们奋斗带来的成果,更应该传承他们的勤奋与奉献精神。让我们向这群最勤奋的老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记住他们为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我们也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尊重,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因为他们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崛起,更是推动中国崛起的核心力量。
2025.7.23草于泉城

编(作)者简介:艾兰,曾用名蓝雪花,本名王凤,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