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教我种土豆的父亲
文/刘秀斌
不知不觉桃红收敛了喧闹的笑靥,柳绿深沉了丝绦上油漆刷重的表情。出墙招惹绯闻的红杏,冰清玉洁的梨花,园子里争奇斗妍的牡丹芍药,也统统隐匿了五彩缤纷的消息。
清晨信马由缰的散步,树梢上悦耳的鸟鹊唧唧喳喳的歌会,牵引我的脚步放慢至蜗牛匍匐的舒缓节奏。从天籁之音中走出来,眼前一块不大的坡地,根茎茁壮的土豆秧苗油绿油绿地闯入我的视线。一场小雨,轻描淡写地路过。这群乳名土得掉渣的禾苗精灵们,仿佛被注入某种灵性脱胎换骨。微风徐徐吹来,清秀的姿容,替代了原本的土眉土眼,错落摇曳出无法言传的别样风韵。我屏住呼吸抬脚凑了上去,参差的枝桠间一串串铃铛般的花苞,有的竟然打开了包裹日月灵犀的心结。或浅紫或淡黄或浅白,土豆秧苗肩头彼此抱团取暖的花儿,虽然谈不上婀娜多姿,更与国色天香无缘。却开的朴实无华,开的真实动人,开的令人隐隐心痛……
看到土豆开花的样子,我便会对她肃然起敬。生在贫瘠之地长在干旱之地的土豆,不起眼的土豆,作为一种寻常的蔬菜食材,陪伴了我一生的味蕾和生活,喂养了我与之剪不断的泥土本色的魂魄。一簇簇风轻云淡开放的小花,唤醒尘封岁月的记忆,更加思念那个教我种土豆的父亲,那个离我远去了二十九年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老军人,没有多少文化。只能简单地看一些文字,能写几行简单的家信,还是在部队生活多年的收获,后来分配到一家大山里的工厂工作。从我懂事起,觉得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讲不出口若悬河的漂亮话,更不会引经据典地教育孩子。但他有一句从不离口的口头禅:"男孩子不能娇惯!"这句经常挂在嘴边并非高深莫测的口头禅,像一颗嵌入骨髓的醒目胎记,跟随我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如今仍扎根在心田难以抹去。
父亲在那个年代的日子里,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攥起一把铁锹或者是自制的锄头,跑到离家不太远的地方,找一块空闲的坡地,一锹一锄地挥汗如雨开荒。犁田打垄挖渠,然后点下希望的种子。种的最多的就是土豆,布满砾石荆棘的坡地缺肥少水,每年获得的收获并不多。父亲却年年兴致依旧乐此不疲,直到他退休后的一段日子,也没有闲下来,依然倔强地表达对泥土的念念不忘之情。
大约从六、七岁开始,到了春暧花开时节,父亲都会背着土豆种子带着我,赶往他用心血开垦出来的那块坡地。坡地上冒出的蒿草,绿油油地紧贴着地皮,偶尔乱石缝里钻出几朵不甘寂寞的蒲公英,鹅黄色的花伞,已经被情窦撑圆了水灵灵的梦。一只百灵鸟的婉转鸣叫,一群来去匆匆蚂蚁的搬运接力,一只土灰色蜢蚱的起落弹跳,吸引释放了我好奇和贪玩的天性。父亲和霭地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眼神里满是舐犊的爱意。等到我玩累了,才喊我和他一快种地。我在父亲一遍遍的动作示范下,从帆布口袋里掏出一块块菱形的已发出小芽的土豆种子,点在用铁锹挖开多半锹头深的土坑里,施一点农家肥覆盖一层松软的泥土,然后用小水壶均匀地浇一遍水。
随后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有了牵挂的奇妙感觉。每隔几天就会跑到那块坡地上,不放心地瞅几眼长在行垄里的土豆苗。担心好不容易长大的翠嫩枝叶,被贪嘴的青虫子啃食,被麻雀或者是松鼠叼走。好在,土豆秧苗在风雨中拔节长大,开出我心目中最美丽的花朵。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金秋十月,坡地上的土豆成熟了,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拿着编织袋去起土豆。父亲用铁锹在快要枯萎的土豆枝蔓下用力一挖,几颗或硕大或瘦小的土豆,还和主茎勾连着侧茎,散落在新翻出的泥土中。侧茎掰断,轻轻磕去沾在她们身上的泥土,一个个神态迥异的真容才显露出来。用小手抱起一颗小香瓜一样大的土豆,丰收的喜悦感油然而生。当我背起一小袋土豆往家赶的时候,父亲关切地问我:"累不?"我底气十足的回答:"一点也不累!"父亲慈祥平和的目光,有欣慰的东西在流动。
第一次和父亲耍脾气,大约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和土豆脱不了干系。一天下午放学回来,不知道是身体还是情绪的原因,我无精打采地扔下书包,随手抓起一本小人书翻看着。父亲喊我和他一块去给干旱的土豆去浇水,被我不耐烦的拒绝了。我大声喊道:"为什么不让我姐去?"父亲只武断地说了一句:"她是个女孩子!"我怀揣几分敌意地跟在父亲的身后,去小河汊里挑水浇土豆。回到家已经精疲力尽,饥饿难耐的我到处找吃的也没有找到。厨房正在烩一锅以土豆为主的烩菜,看着锅里几颗像石头一样硬的土豆不疼不痒的样子,我气不打一处来。跑出小院,抓起一把沙子乘无人之机扬到了沸腾的锅里。躲在小树林暗自得意的我,被父亲拎小鸡一样抓了回来,他并没有抡起巴掌揍我,而是厉声呵斥我必须认错!颤抖的声音告诫我,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作贱粮食!我不服气地翻着白眼嘟囔着:"土豆不是粮食,老师说的!"
后来我才知道,土豆也是粮食,历史上的许多非常时期貌不惊人的土豆,挽救过无数条鲜活的生命。渐渐地土豆在我的心目中,也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我也适应了一辈子与土豆的牵肠挂肚,三日不见土豆上餐桌,便觉的生活中缺少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滋味……
作者简介:
刘秀斌,退伍军人,笔名文秀武、阴山老汉,内蒙古包头市人。陆续在报刊及媒体平台发表作品八百余首(篇),封笔近二十年。作品散见于《铁马》《鸭绿江》《湘雅诗情》《青年文学家》《紫笋》《千岛日报》(印尼)《2022年滕王阁金秋诗会优秀作品选》《白孔雀诗选》《国际诗人杂志》《金声诗刊》《华人文学》《后疫情时代诗与远方》(香港)《白鹭文刊》《铁葭州》文学期刊《鹊华》诗刊《天水文学》《葫芦岛日报》《大沙田放歌》诗歌集等。三十多次获全国各类诗歌散文小说文学大赛入围奖、优秀奖、一、二、三等奖。作品入选多部文集和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