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探寻的道路上,有一位名叫王嘉飞的作者,他将目光聚焦于洛宁王范街。王嘉飞以其灵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如同一位细心的拾贝者,轻轻拾起王范街头巷尾那些充满趣味的轶事。

这些故事,仿佛就是洛宁历史文化那波澜壮阔长河中,一朵朵璀璨夺目的浪花,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他笔下,有一位老艺人李邦,令磨头村的人们难以忘怀。那是在1978年,古装剧在时代的浪潮中再度登上舞台。
磨头村,作为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满心渴望着能演绎胡家戏,然而,摆在眼前的难题是没有合适的剧本。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听闻王范街有一位八十余岁高龄的李邦先生,他堪称戏曲领域的“活字典”。李邦先生曾担任过渑池县马骐剧团团长,当时正在王东旅社担任馆长。
于是,磨头村决定派“我”和另外一位村民,怀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前去向李邦先生求助。
李先生虽不识字,手头也没有现成的剧本,但他却自信满满地称,所有戏词皆深深地铭记在自己心中。他让我们去购置几十本16K作业本,随后便开始逐字逐句地口述。
每一场戏中人物的唱词,或激昂或婉转,道白,或幽默或庄重,乃至调门的高低变化,文武场那紧密配合的锣鼓点,他都清晰无误、有条不紊地讲述出来。
不仅如此,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有时还亲自手舞足蹈地表演各类人物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角色的神韵。 我们在王东旅社一住就是八天八夜,除了必要的吃饭和睡觉时间,其余时刻都沉浸在由李邦先生说戏,我俩负责认真记录的氛围中。
从经典的《肉丘坟》,到扣人心弦的《胡延庆出生》,再到充满趣味的《闹学》,还有气势磅礴的《火烧大王庄》以及情感细腻的《打雷》等,共记录下八部呼家戏,写满了二十来本16K作业本。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精彩绝伦的内容皆出自八十多岁的李邦老先生之口,他虽不识字,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口述的唱词、道白基本无需改动。磨头村剧团依此原汁原味地演唱,竟能连唱四天四夜,吸引了无数观众。
后来,磨头村带着李邦先生口传的呼家戏,意气风发地前往兴华、南村对戏,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到河底、大明、牛曲一带演出。凭借这精彩的呼家戏,成功唱红了洛宁东北区。
直至今日,岁月流转,村里的人们对李邦先生的怀念之情却丝毫未减。他无疑是磨头村戏剧发展道路上的恩师与奠基人,他的贡献,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磨头村戏剧的天空。

作者简介:张文林,男,1948年生,洛宁县底乡东磨头村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管理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校长职务和中学毕业班教学工作,2011年退休,曾在全国多家CN刊物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

